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9月19日
星期四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试点垃圾分类只是火了垃圾桶?
时间:2014-06-12 23:29:07  作者:邓海建 

  2000年6月,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桂林、广州、深圳、厦门被确定为全国8个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14年过去了,似乎效果并不明显。专家将之归结为“多年的生活习惯难改变,居民的自主性还比较低”。(《人民日报》6月11日)

  14年的试点倏忽而逝,今天重新打量,恐怕还真是“不如初见”。从民众实践来说,好像既没有看到不分类的坏处、也没有见识到分类后的好处。要是有人不经意间亲眼目睹了环卫工人将“可回收”与“不可回收”两箱垃圾混倒进运输车、不同标志的垃圾车却装起同样的垃圾,对于分类的期盼,可能会瞬间破灭。

  近年来,政府加大城市建设投入的同时,对市容环境设施的投入却没有跟上。2012年《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显示,全国市容环境行业建设固定资产投资不足城市市政公用建设的2%,而2006年还是3%。具体到垃圾分类上,投入就更少了。业内人士算了笔账,以广州为例,“如果持续3~4年,仅垃圾袋就需14亿元,以200人配1名指导员计算,广州市1800万人,每年需花费40亿元。”即便对发达城市来说,这笔投入目前来说也几乎不可想象。当然,各地对垃圾分类也采取过“萝卜加大棒”的政策,既进行激励又制定惩罚措施,但问题是,“萝卜”不当饭,“大棒”又吓不倒人,徒留制度一声嗟叹。

  垃圾分类在很多国家是生活常态,譬如德国一般分为纸、玻璃、金属、塑料等;澳大利亚一般分为可堆肥垃圾,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日本一般分为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等。但在中国推行14年而效果寥寥,乃至于只能阿Q式反证“不分类其实也蛮好”,说穿了,恐怕还是一个最基本的逻辑使然:大气PM2.5、地表地下水、土壤污染等看起来更严重的问题都没能处理好,垃圾分类这种可急可缓的事情,地方部门又有多大的动力推?“向污染宣战”喊起来容易,但事有轻重缓急,权力还得围着政绩转,垃圾分类自然被靠边站了。

  有媒体报道称,广州近期正组织11000人分14批参观广州市垃圾终处理场。这次活动的正式名称叫做“广州市创建全国垃圾分类示范城市宣传发动‘万人行’”,缘起于广州准备创建“全国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据说此次活动安排的参观地点“颇有深意”。位于番禺区的火烧岗填埋场恶臭无比,臭味扰民问题严重。这时,城管委不失时机地表态:建垃圾焚烧场就不臭啦!于是有人发问,这是垃圾分类万人行,还是垃圾焚烧万人行?……垃圾分类还没大进展呢,示范城市都开评了,这不免令人错愕。

  就像网友说的,14年垃圾分类,最火的就是五颜六色的垃圾桶,它们承载了14年来的铿锵誓言,却依然走着不分类的现实路线。只是,我们能改得了乱扔垃圾的习惯,为什么十几年就是推进不了垃圾分类呢?这个问题,显然不能只把板子打在民众身上。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