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7日
星期三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有质量的城镇化是治病良方
时间:2014-03-28 14:16:29  来源:城市化杂志 

  由于我国“城市病” 类似一门“交叉学科”,与民生、经济发展关系密切,因此,治理“城市病”是牵一发动全身的大事,需要一个系统工程的支撑,而且“疗程”会比较长。大家在从不同的角度给“城市病”开出药方。

  药方1  城镇化均衡发展
  联合国人居组织1996年发布的《伊斯坦布尔宣言》强调:“我们的城市必须成为人类能够过上有尊严、健康、安全、幸福和充满希望的美满生活的地方。”这意味着解决“城市病”成为当代中国城镇化健康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历史责任,而有质量的城镇化被认为是我国“城市病”的治病良方。
  不少受访者指出,农村与城市均衡发展是治疗“城市病”的一剂良方,真心期待各级政府始终树立以人为本治理城市的理念,在加强城市公用设施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资源向中小城市和农村配置,将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从“资源高地”的高压态势中解脱出来。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指出,从长远看,只有实现了区域均衡协调发展,形成错位互补的城市集群,才能破解大量人口进入城市带来的“城市病”难题。他建议从空间上调整策略:过去的城市发展模式是“单中心,摊大饼”,城市是发展中心,周边是居住区,大家早晨往中间走,晚上往外走,使得交通拥堵,并产生热岛效应。如果改变城市发展方式,如采取多中心组团式发展,在城市之外构建一个中心,建设城市新区,成为另外一个组团,这就和单中心分开并形成互补,热岛效应也能够解决。
  大家一致认为,要彻底地系统地解决我国“城市病”,不仅要在城市内部的规划、设施创新上下工夫,而且要在城市外的农村资源分配上下工夫,还要在城乡一体化和户籍改革问题上下工夫,真正推进有质量的城镇化。

  药方2  政府不要“懒政”
  “城市病”是我国在快速城市化、工业化过程中无法避免的“成长的烦恼”,其预防和治理是我国城市化必须面临的新挑战,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现在我国的一些城市单从调控人口规模入手解决“城市病”远远不是“对症下药”。那么,政府到底应该做什么?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郑新业在接受采访时直言:解决城市病,政府应该从责怪“人太多”的懒政中走出来,改变治理社会的方式,改变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
  郑新业认为,解决“城市病”根本是要调整市区两级的财政关系。他分析说:“在分灶吃饭的体制下,央地关系的矛盾在市区两级上也同样存在。企业上缴的所得税,中央得60%,北京市得20%,区县还有20%,所以区县一级有非常强烈的动机要去争取、吸纳企业。但区县一级却没有动力去办医院、学校——提供这些服务都是要政府给予大量补贴的,学校医院越多,赔钱越多。区县政府因此会有重视企业、轻视公民服务的倾向。”
  郑新业说,解决这种矛盾,需要市一级去统一配置公共服务,以及相应的财力,做实市政府的委办局,把将养老金和低保领取、汽车年检、纳税等证照办理事宜与户籍以及企业所在地脱钩。企业和公民在全市任何办事机构都可以就近办理,减少不必要的出行需求。与此同时,将公共服务、公共资源在全市范围内进行合理配置。政府机构的配置不追求政府本身的效率,而是尽量满足企业和居民的需求。
  他指出,政府可以考虑把工作重心以及政府的财力物力从驱赶低端产业人口,转移到科学服务上来。例如,政府可以重新评估工作必要性,减少不必要的管制、审批手续。他同时建议政府服务和政府管理实现电子化、就地化。“如过去办理出入境业务,全北京人都必须到雍和宫的出入境管理局。但后来每个区都设置了电子化的办公点,就减少了人们出行的需求。如引导出行方式的改革,兴建有利于绿色出行的道路设施。又如提高交通管理系统的智能化。政府应着力优化信号灯、天桥、地下通道的设置。”

  药方3  治理“城市病”需要体制改革
  “城市病”属于当今社会发展中的“疑难杂症”,症状多样、病因复杂。然而,在“城市病”表象的背后,是经济发展模式需要改变、各项社会制度亟待改革和完善。
  蔡义鸿从我国体制角度予以了阐释:“我们在干部选拔任命方面,不尊重官员的个人选择,比如有的地方官员在城市治理方面做出了一定业绩,本想继续为老百姓做点实事,却被调离了。除了政绩观,综合考量才是解决之道。”
有网友指出:我国建国60年多来,是一群不懂城市的人在管理城市。不是说让城市管理者都学城市规划学,而是要对专业官员尊重。蔡义鸿对此表示认同:对于城市规划,权力者不能从内心产生敬畏感。应加强规划立法,让权力服从于社会历史责任,才是破解“城市病”的希望所在。他说:“城市长官意志盛行,主要是给行政长官的权利太大了。比如,规划专业人士花了很大功夫做出来的规划,在最后执行时不断变更规划,并没有很好地执行规划。”
  袁崇法也持相同观点,他说:“现在我国的城市规划是由政府直接支持制定的,不是很严肃,而且规划特别短命,随意性很强,说改就改。”他认为,只有将规划彻底从行政决定转向法律决定,从法律层面进行制度约束,才能扭转目前的局面。
  有媒体评论指出,治理“城市病”绝不应倒退到计划经济时代,而应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化解。一方面善于运用市场的手段来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则是更好发挥政府的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职能,让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在化解那些老大难的“城市病”上有所突破。

  药方4  第三次产业革命被寄予厚望
  城市是工业经济与工业文明的载体,其衍生的“城市病”正是工业文明病的集中表现。从根源上看,目前我国的“城市病”属于工业化“城市病”。
  从东京、伦敦、纽约等城市的发展历程,“城市病”最严重的时期是在其工业化发展的高峰阶段。由于工业企业集中于城区,吸引人口大量集聚,进而造成环境污染、住房困难等严重的“城市病”问题。在工业化发展的这一阶段,东京都和伦敦的城市人口也达到最高峰。在工业化阶段完成之后,东京、伦敦、纽约等大城市开始了产业结构转型过程,伴随工业企业外迁,城市人口也经历了下降的过程。而针对工业化进程中的“城市病”问题,政府开始更加注重规划引导的作用,采取措施疏解城市职能,解决城市资源过度集中问题,这些大城市的“城市病”得到缓解。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王凯说,破解“城市病”应建立符合城市特征的产业结构。世界上的一些大城市,比如日本的东京、美国的纽约、英国的伦敦、法国的巴黎,更多是以第三产业为主,包括生产性服务业,这比较符合大城市的结构特征。“现在城市压力大,环境污染、交通堵塞、耗能过高,如果是有大量的工厂,耗能耗水都很大,但如果是楼宇经济,几平方公里就可以产生千亿级的产值,而其耗能却很低。”
  无独有偶,肖金成也指出,城市在发展中应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比如,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扩大,应该把制造业、重化工业逐步转移出去,重点发展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一般情况下,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城市病”也都会缓解。
著名趋势学家杰里米·里夫金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预言,一种建立在互联网和新能源相结合基础上的新经济即将到来。他分析说,采用这一新模式,25到30年后,人们将看不到太多污染,气候变化问题也将得到解决,第三次工业革命将消除所有碳基燃料带来的污染。在理论界和学术界,通过因特网和可再生能源引领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解决我国的“城市病”被人们寄予了无限的希望。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