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0月06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话说新农村:规模不等于产量
时间:2014-03-23 16:27:14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朱隽 

    最近在一篇报道中看到,有机构在一些粮食主产县调查时发现,规模经营主体的土地单产要比小规模农户低,大户的单产要比小户、散户的低。乍看之下,有些意外,因为这个结论和以往的认知差距挺大。

    一直以来的印象当中,认为通过土地流转形成的规模经营主体会更加注重粮食生产效益,更在意科学种田,更愿意选用优良品种、使用先进技术和机械,应当说这些都是有助于节约成本、增加产量的。

    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通过土地流转形成的规模效应,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能够有效解决种田比较效益偏低的问题。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发展,还有助于调动务农投入的积极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因此,近年来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明显加快。到去年底,全国农民承包地流转已达到3.4亿亩,占到总承包地面积的26%;经营面积在5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超过287万户。

    农民种地规模太小,很难提高效益,增加收入。可如今为啥出现了规模上去可产量下来的情况?静下来想想会发现,有一个问题似乎被忽略了,就是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并非完全正相关。规模经营主体或大户的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是事实,但他们在耕种大面积土地时,很难像小户一样实现精耕细作,雇工帮忙时如果再管理不善,那土地产出率降低、经营亏损几乎是一定的。既然这样,土地流转规模就不该是越大越好,而是要有个度。如果缺少度的把握而任由土地大面积流转,经营规模是变得可观了,单产却没像预期那样增加,这种流转还有什么意义呢?

    事实上,关于土地流转的“顶层设计”,一直都在强调规范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与此相对应的“基层实践”显示,农民在自主自愿推动土地流转时,更多地体现了尊重自然、尊重市场、不急不躁的特征。但是在上下之间的个别地方,在土地流转问题上却一味地“贪大求快”,甚至把土地流转的快慢、土地经营规模的大小当成农村改革成效的评判标准。

    土地流转不能拔苗助长,更不能搞大跃进,人为垒大户。那么,引导形成合理的土地经营规模,那个合适的度应该在哪里呢?总体来说,还是要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程度、农业生产手段改进程度、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及经营主体的管理水平等相适应。同时,也要继续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各地应按照自己地区的土地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选择一个合理适度的土地经营规模区间。在此过程中,必须要保证的就是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权益,把选择权交给农民,让农民唱主角。扶持但不包办,引导但不替代,真正做到土地流转能够惠民、利民、富民。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