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日,黑龙江省造林绿化工作会议在哈尔滨召开,记者从会议上获悉,近三年全省完成造林1030.93万亩,义务植树1.85亿株,造林绿化为全省生态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近年来,我省造林绿化工作在增加森林资源总量、维系生态平衡、保障农业稳产高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森林资源和生态总量持续扩大。据2012年全省森林资源调查显示,全省有林地面积达2097.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46.14%,活立木总蓄积达到18.29亿立方米。据中国林科院研究表明,我省森林涵养水源500多亿立方米,相当于一个半三峡水库储量,每年固碳量达4700多亿吨,释放氧气1.1万亿多吨,森林和湿地生态效益总价值量超过1.8万亿元,居全国首位。
防护林体系不断完善。通过三北工程建设,我省两大平原区农田防护林面积达634.3万亩,75%以上的农田得到庇护,营造水保林面积1185万亩,治理侵蚀沟2.3万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946.5万亩,基本构成了乔灌草、带网片结合的防护林体系,有效涵养了水源,保持了水土,保护了农田。
土地沙化得到有效遏制。全省累计完成治沙造林193.5万亩,沙区森林覆盖率由过去的不足2%提高到8.7%。大庆市“西北风口”、齐齐哈尔市“风沙口”治理工程效果明显。目前,我省西部沙区八级以上大风次数已由建国初期年均28天减少到现在的7天左右,有效降雨次数增加2-3次,基本杜绝了“风剥地、撸籽粒”的现象。
城乡环境得到改善。三年来,全省绿化村屯1.18万个,绿化道路1.2万公里。哈尔滨市“国家园林城市”、双鸭山市“山水生态城”、农垦系统“绿满垦区,共建生态家园”等造林绿化工程的实施,提升了城乡环境的品味和档次。
林产品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东宁的苹果梨和大榛子,龙江的樟子松嫁接红松,尚志、林口的红树莓,孙吴的俄罗斯大果沙棘等都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拉动了经济增长,增加了林区职工和农民收入,收到了较好的强生态、惠民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