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家门口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是群众文化最集聚的场所,也是衡量一个社区老百姓文化生活好坏的地方。最近嘉定区的真新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迎来“演出季”:沪剧、越剧、淮剧、歌舞等群文团队已演出十余场,每回演出都引来众多“粉丝”追捧;同样忙并快乐着的还有文化志愿者。一年四季,这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都门庭若市。8时30分开门,不少居民8时就来门口等候;供群文团队登台表演的小剧场,因需求太旺,演出时间需提前半年预订。去年该中心累计接待居民24万余人次,文化志愿者参与2300余人次,志愿服务7400多小时。如此“闹猛”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构成市民精神文化活动强大的吸引力。
全市现有的203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既是社区文化载体,也是老百姓享受体验文化的集聚地,然而,是否全部都像真新社区文化中心这样“闹猛”和门道若市,能否每年安排各种群众文化团队的“演出季”,形成文化志愿者共同参与的局面,社区文化中心的表演场所,是否需要提前预约,一年中各个社区文化中心究竟能接待多少居民参与,从笔者了解的情况来看,还是一个需要努力提升、迎头赶上的事情。
“十一五”期间,全市各社区普遍建造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有的街道乡镇的文化活动中心非常“上档次”,硬件和建筑面积都远远超过规定的标准和配置,但实际运作起来,却总是缺乏人气或者没有特色;要么就是缺乏常态性的市民文化活动,要么就是只停留在个别文化团队的排练活动,而每逢“双休日”和节假日,中心多是“铁将军把门”的闭馆状态,和硬件刚“达标”的真新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一年吸引24万人次居民,组织7400多小时的文化志愿服务景象比起来,还存有很大差距。
在今年加快上海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进程中,申城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怎样更好的惠及百姓,满足市民“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文化权益,要从督导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运作效益抓起,创新体制机制,增强服务能力,提高市民参与的人数和质量,发挥和营造好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磁场效应。
拿真新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经验来说,文化中心要吸引人,首先要聚人气,要根据居民需求来组织活动,贴近居民的爱好和实际,从一点点“爬坡”开始,“阶梯式”培养市民文艺团队兴趣,激发广大居民的积极性,让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演出和活动样式,常办常新,逐渐形成居民唱唱跳跳的“涟漪效应”,久而久之,成为居民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大家相识结缘交流,同时开展文化志愿服务的心仪之处,绽放独特的“磁场”效应。
吸引居民走进来、能一直留的下来,把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当做自己的“娱乐之家”、表演和感情集聚地,需要我们的文化管理者,从居民的精神需求出发,努力贴近居民生活,设计安排文化活动,可以通过评比社区“达人”,组织多种竞赛活动,不断提升市民文化活动的层次和水平,培养特色文艺团队,通过居民中的文化爱好者,孵化和发动居民的文化活动,用好社区文化资源,聘请文化名人担当辅导员等方法,千方百计放大文化中心的实际效益和影响力,同时还要呼吁各级政府,对社区文化中心的运作,提供更多的扶持保障措施,包括双休日和节假日的开放,邀请专业文艺院团演出辅导,开展跨地区的文化交流演出,约请社会结构参与管理和支珠,开办居民艺术活动培训班等,用前瞻的眼界、创新的思路、开放性的做法,去搞活现有的社区文化中心,使申城的203个社区文化中心,都能像真新社区文化中心那样,富有活力和吸引力,促使上海的群众文化活动的创造力,全体市民的文化权益,一定会得到更大程度满足,必定会成为推动城市和谐和提升市民文明素质的推进器,构成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最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