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临汾市采取一系列措施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接连出台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等五大工程,这座曾在环保部重点监测的113个城市中空气质量连续3年倒数第一的城市,走入了省级环保模范城行列。(2月23日《中国青年报》)
煤炭总储量629亿吨、铁矿总储量4.2亿吨,这一得天独厚的煤铁资源,给山西临汾虽然带来了连续6年稳居山西省GDP排名第二的不俗业绩,但由此造成的严重污染,更让临汾“遐迩闻名”、“誉满全球”。
据报道,临汾曾被某国际机构评为“世界十大污染地区之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早在2006年,位列全国43个空气质量劣于三级城市之中,且此前已连续两年位居全国十大污染城市榜首。
尽管创造了骄人的GDP,却因此戴上了空气严重污染的“黑帽子”,这不仅让临汾人倍感耻辱,更引发了当地决策者的深刻反思,经过痛定思痛,大家终于醒悟:没有好的生活环境,再有钱有什么用?
为此,知耻而后勇的临汾痛下决心,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向空气污染宣战。因为采取关停、限批等一系列铁腕治污措施,临汾为之付出了巨大代价,报道说,仅工业经济一项就损失GDP360亿元,财政少收72亿元。与GDP降低以及在全省排名跌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临汾市区空气质量显著改善,2013年位列全省第一,经过对自身进行脱胎换骨式的改造,实现了从“污染状元”到省级环保模范城的美丽嬗变。
两眼只盯GDP,一切为了GDP,还是让GDP给环境保护让路,千方百计留住青山绿水?临汾凭借壮士断腕的决心和义无反顾的取舍,为自己找到了答案,这又何尝不为其他地方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成功样本?
毫无疑问,煤铁开发是临汾的支柱型产业,为改善空气质量摘掉落后帽子而向两者开刀,无异于从自己的身上割肉,如果没有足够的决心和勇气,哪能迈出这一步?可是,如果不这么办,将来所遭受雾霾侵害的不仅仅是自己以及自己这一代人,而是子孙后代要饱受雾霾之苦。从临汾的成功实践不难看出,长痛不如短痛,暂时经历短痛,是为了避免以后遭受无休无止的长痛。
为了重新呼吸到从前那样清新的空气,为了重新看到从前那样湛蓝的天空,为了重新营造从前那样纤尘不染的青山绿水,为了保住我们自己以及子孙后代的美好家园,必须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防治雾霾,坚决不要污染的GDP。
挣来金山银山不如留住绿水青山。临汾从“污染状元”到“环保模范城”的美丽嬗变,是不是能引起各地的反思和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