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交通治堵要打好“远光灯”
时间:2013-12-17 16:49:50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周人杰 

  如何防堵治堵、解决好出行问题,是一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缩影,是对治理者能力和智慧的考验

  继北上广之后,天津的私家车也步入了“摇时代”。15日晚,天津市政府宣布12月16日零时起将实行小客车增量配额指标管理,并于明年3月1日起按车辆尾号“限行”。政策一出,当晚,天津市民争相冲进4S店,抢搭摇号前的“末班车”。

  对小客车实行限购、限行政策,一直在争议中前行。堵塞的交通、恼人的雾霾,让更多的人们从不满到无奈到接受现实,也让很多城市治理者权衡利弊后纷纷酝酿类似政策。不过,许多城市的实践也不断提醒:如果只能是“两害相权取其轻”,那么如何让其“害”更少一些?或者说,治堵防霾,除了“限”之外,还能不能有其他更好出路?

  但凡开过车的人,都有这样的体验:从郊外到城区昏暗的夜路上,远光灯必不可少,既可扩大视野,又能提高视线,在长与宽两个维度上增加行车安全;而到车辆交会时,又要切换为近光灯,防止“瞬间致盲”的危险。其实,大城市在控量治堵思路上,也要懂得打好“远光灯”的管理辩证法。

  视野更远,才能看得更远。1400多万人口,240多万辆机动车,年排污量以重量计要近5万辆大货车才能拉完,天津的交通压力已经不容小觑。若是等到积重难返再行决断,不仅治堵成本更大,对老百姓工作生活的影响也将加重。从这个角度看,天津此刻的“限”,不失为早做调控之举。当然,若从更远的角度看,则不仅要适时“控车量”,更应科学“控容量”。拥堵、停车、雾霾,这些大城市病怎么得的?很重要一个因素,就是汽车工业在遭遇城市文明时,难以避免地产生了“发展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治堵防病,就要科学调控和规划,使城市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视线更宽,才能行得更安全。治堵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管齐下。“限”不是目的,只是手段,让人们的出行更安全、便捷、绿色,才是最终目标。一些人对“限”之所以有疑虑甚至不满,说到底,也是因为往往“限了还堵”。只有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尽快改变换乘不便、运行不均、车内拥挤、舒适度差的现状,满足庞大的出行刚需,缩小人们日益提高的出行质量要求,才能体现出政策的民生指向。

  远光灯的使用必须遵守规则,决策谋划也该对接现实纠结。比如,僧多粥少,公平分配更牵动人心,摇号、限行、竞价的规则是否完善,漏隙是否补齐,都要在玻璃屋内给公众一个负责任的交代。

  治未病,才能避免后遗症。在城镇化进程推进的今天,包括交通拥堵、大气污染这类的“城市病”,也将从特大城市向大中城市蔓延。从某种意义上说,如何防堵治堵、解决好出行问题,是一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缩影,是对治理者能力和智慧的考验。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