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以地级市为突破口推进城镇化
时间:2013-11-15 17:51:08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潘时常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发展令全球瞩目,工业化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进入转型发展新时期,城镇化作为最大内需将引发投资和消费的大幅提升,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动力源。这一点,已经形成共识,并正在化作推动未来发展的重要政策取向。

  新型城镇化要研究探索新的发展路子。“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这对我们合理安排城镇化布局和发展路径是一个遵循。笔者认为,通过做强地级市带动区域城市群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新选择。

  一

  推进新型城镇化,把更多着眼点放在地级市上,有着客观的原因。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在过去的城镇化进程中,地级市本级用占比较小的土地,承载了城镇化中相当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地级市相对健全的城市格局、相当规模的城市体量、较为完善的城市设施、相对系统的城市机制,使其理所当然在新一轮城镇化大潮中担当起区域中心的重任,在接受特大城市辐射的同时向县市、小城镇传导各种要素,聚集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物流,支撑和引领区域的发展。

  比如江苏的“苏锡常”,都是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由地改市,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不但实力大增、体量大长,如今已成为“长三角”重要的城市群,其辐射功能影响全国。苏州2011年经济总量就超过万亿元,城市化率达71.3%。“长三角”、“珠三角”有相当一批地级市,经济总量都达到几千亿元甚至上万亿元,财政收入几百上千亿元,成为全国城市中的中坚力量,有的已经进入到和一些特大城市比肩而坐的行列。

  实践告诉我们,在整个国家这盘大棋中,以地级市为突破口推进城镇化,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

  在新一轮城镇化中,地级市具有很多优势。其主要表现为:一是辐射带动优势。与地级市比,特大城市因为自身体量大,往往注重自我完善、自成体系、自身发展多,加之“城市病”日益显现,辐射的交通、时间成本高,对外辐射因而呈明显衰减趋势,容易形成“大树底下难长草”。而地级市因为自身紧凑、城市边界清晰,与周边中小城市、小城镇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辐射比较直接,辐射效率也高。二是资源配置优势。随着城镇化发展的深入,特大城市因为产业结构的转型,制造业的承载力趋向弱化,其比较优势越来越聚集于服务业,而地级市承载空间较大,有着较为完备的制造业体系,制造业优势将明显优于大城市。三是中间突破优势。地级市作为区域的中心城市连接上下、沟通周边,可以拉动一个中等城市群在全国这个大区域发展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形成地区的特色,打响个性品牌。利用城市和城市群所处的中间区位优势,对上承接,对下辐射,从而有利于加速全国城镇体系的形成。

  二

  基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背景下的城镇化,是扩大国内需求的战略重点,面临着很多难得的机遇,同时也存在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土地、水、能源等城市发展重要物质基础的匮乏,城镇化水平的东高西低,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足,城市治理中的种种不适应,尤其是在客观上一度过分重视特大城市群的发展,中小城市发展潜力未能充分发挥,空间分布和结构规模不合理等十分突出。在这种背景下,构建“金字塔”结构的规模等级体系,增加新的城市节点,将现有人口百万以内的中等城市做强,发展成为大城市,不失为一个新的取向。

  事实上,如果不激发面广量大的地级市发展的活力,仅仅靠大城市和小城镇的两头“带”,城镇化是很难“带”起来的,尤其是这“两头”中的“一头”还处于城镇化的末端。

  从辩证法的角度来分析,所谓抓两头带中间,在空间上着重是一个横向概念,是同一个层级的比较,而城镇化的发展是纵横交错的复杂概念,着重是纵向的比较,不能机械套用。在中国的城镇化建设这个大系统中,不仅特大城市、小城市的作用不可忽视,地级市的作用更是举足轻重。从现实的可能性来看,仅人口一项,有些地级市已接近百万人,东部有的已达数百万人之多,如果地级市城区平均能超过百万人,在未来的城镇化中则可容纳全部城市人口的近半数,这将形成全国城镇化的重要战略支点。而特大城市要达到如此比例,则需要数十个千万、数千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型城市,这在发展的要素保障和生态要求上,都是很难想象和难以做到的。因此,笔者认为,未来城镇化发展的政策取向可以这样考虑:特大城市要适度控制规模,优化发展;小城镇要减少数量、提高质量,集约发展;中小城市要挖掘潜力,提升发展;地级市要做大做强,成为带动区域城市群发展的龙头。从这个角度看,通过做强地级中心城市来承接大城市的辐射,推动区域城市群的发展,带动县(市)城市及小城镇的升级,可以成为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一个新战略。

  现实中有一种担心,认为地级市增加了行政管理的层级和成本,有的还举出一些国外的案例。其实这里有两点不能忽视:一是不能忽视我国的国情。城镇化是社会发展中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移的推进和程度,其本意是指人口的城镇化,而我国13亿巨量人口管理中的复杂性是那些人口稀少的国家所无法比拟的。二是发达国家行政层级也强调因地制宜。如美国,在不断扩大的联邦政府的框架下,还有州政府、郡(县)政府、市政府、镇政府,其中市政府中又有辖区的政府和不辖区的政府,即所谓“大市”、“小市”。而且,在城镇化过程中,城市圈、城市群的概念不完全等同于行政区划。现在讲区域发展,更重要的是要强调泛区域发展的理念。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