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甘肃省定西市岷县、漳县交界发生6.6级地震,使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遭受重创。8月17日,中国总理李克强从北京赶赴岷县考察灾区的过渡安置和灾后重建工作,并对完善应对灾害机制提出五点要求,勾勒出科学有序有效开展岷漳地震灾后重建的路径图。
在此次李克强的路径图中,“以人为本”、“科学应对”、“合理把握政策”、“因地施策”和“向全民普及防灾避灾救灾知识”,成为关键词。
“人是最宝贵的,救灾、安置、重建都要围绕这个中心。”李克强强调。而这已经成为中国政府历次抗震救灾中形成的共识。
具体而言,政府在灾难发生之前向民众普及自救互救知识,在灾害发生时尽全力救人,在过渡安置阶段尽量满足民众生产、生活需求,在灾后重建阶段加强受灾民众教育、引导等方方面面,其核心在于帮助当地居民恢复正常生活。
“李克强强调以人为本的救灾理念,反映出高层希望将这一理念贯穿到整个灾后重建的具体实践当中。”国家行政学院教授马庆钰认为,之所以强调这一原则,也是因为该理念在执行层面面临一些实际挑战。
马庆钰提出,中国目前面临灾难后的生命抢险救援阶段各地资源汇集速度快、效率高,但是在这些物资的使用阶段,则存在初期可能出现的“爱心拥堵”,后续重建阶段因缺乏科学指导和有效监督,则可能出现物资使用奢侈浪费的情况,甚至出现滥用救灾资金修建豪华设施的情况。
“灾后重建的最主要目的在于恢复和重建家园,应建立在科学有序的基础上,而不是个别人借机搞无度开发,借机搞奢侈浪费、超越当地实际的建设。”马庆钰说。
而在坚持科学应对层面,李克强指出要根据灾情级别实行分级负责。“总结多年经验,抢险救援和应急救助工作一般以地方为主,便于就近统一指挥、提高效率,中央给予必要的帮助,灾后过渡安置和恢复重建,中央要根据情况给予必要支持。”
他同时强调,坚持合理把握政策。“依法依规,科学制定标准。”
“这一点十分及时而必要”,马庆钰认为,李克强总理强调在灾后过渡安置和重建阶段提出坚持合理把握政策,能够有效调动群众自救积极性自强,战胜困难。
多次参与灾后重建调研的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认为,灾害对当地居民原有的生活系统带来破坏,因此也会导致当地居民之间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如果仅仅依靠中央,可能会导致地方产生“等、靠、要”的思想,既不利于优惠政策落实到最需要的人群当中,也不利于当地利益格局恢复新的平衡,尽快使当地生产、生活进入良性轨道。
同时值得特别注意的是,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域之间的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居民受教育程度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记者在岷漳震区进行抗震救灾报道时了解到,灾区安置重建要面临山高谷深的地理环境,还要面临居民点分散,房屋依山而建承受次生灾难能力差等特殊问题。
李克强指出,政策措施不仅要强调一致性,还要考虑特殊性,“这样才能更加符合实际”。
“这提醒我们科学救灾不能照搬照抄,而应坚持因地施策,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实施政策,充分考虑特殊性。”李君如说,在向当地民众普及防灾避灾救灾知识时,也要注重当地生活实际。
“从李克强提出的路径图可以看出,政府高层对抗震救灾工作的系统性、长期性和复杂性有着清醒的认识。而受灾民众的过渡安置和灾后重建工作,也将在此基础上有序展开。”马庆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