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养老服务机构也得“宽进严出”
时间:2013-06-25 22:28:10  来源:人民网评  作者:邓海建 

    民政部起草的《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征求意见稿)》和《养老机构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6月23日结束,养老服务机构准入门槛或将有所降低。

    《礼记?礼运》曾这样描述,“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人老了,能颐养天年,自古便是人类一大梦想。截至2012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亿9390万人、预计今年将突破2亿,2034年突破4亿,2054年突破4.72亿。相比之下,全国养老机构总量不足、结构性短缺问题尤为凸显。如何养老、谁来养老,这是中国迫在眉睫要思考的命题。

    这些年,中国在养老问题上做了不少探索,社会机构养老与社区居家养老成了两种主要的选择模式。在思考“如何安放我们的老年”时,似乎传统机构养老仍是主要选择。然而,庞大的养老需求与捉襟见肘的机构服务之间,俨然成为一对待解的矛盾:一方面,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报告,2012年,中国的空巢老人为3600万,失能老人则高达0.99亿。这些失能老人中,愿意入住养老机构的比例为16.6%,即有597.6万失能老人需要入住养老机构,但是护理性养老床位严重不足,民办养老机构中仅有15%左右的养老机构可以提供 “康复护理”服务。另一方面,有数据预测,到2015年,我国老年人的数量将达到2.2亿,要实现民政部与发改委提出的“养老床位与老年人口的比例到2015年要增长到30‰”的目标,还要增加280万张床位。即使取比较低的建设投入数据,按照10万元一张的床位建设费来计算,也还要投进2800亿元才能完成280万张床位的建设目标,折合下来,一年要900多亿元。这几乎是和“登蜀道”一样困难的事情。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不能放开并盘活民间机构养老市场,“老有所养”、“老有善养”必会成为一道棘手的难题。就此而言,降低养老机构准入门槛,显然是务实的选择。

    门槛低了,服务不能低。这就需要三重保障:其一,养老服务机构的规范化管理。养老机构本就良莠不齐,门槛低了,标准不能低。譬如“许可办法”提及的一些底线要求——如床位数在10张以上;有与开展服务相适应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服务人员;有符合养老机构相关规范和技术标准,符合国家消防安全、卫生防疫等要求的基本生活用房、设施设备和活动场地;有与服务内容和规模相适应的资金等。养老服务,虽然是服务业之一,也是人命关天。软硬件或可商榷,但底线的规范必须明确。

    其二,开放而多元的养老服务接续工程。公办不够,民办补位;专业不够,社工补位;资金不够,政策补位。要鼓励更多的社会力量有偿或无偿加入到机构养老的格局中来,就要善于激活各种要素、整合各种能量,不能仅仅靠门槛调节来破题。譬如可以采取“民办公助”的形式,通过财政兜底、政策引导和加强监管,提升民办养老机构的服务水平。又譬如在我国台湾地区,提供养老服务的人才中,有相当数量的社工,也就是志愿者。这并不是素质高下的问题,而与其社工晋升制度息息相关:做几年社工可以考证,可以便于进入政府机构工作,还有一系列激赏机制等。这些都值得我们借鉴。

    其三,责权对等的退出机制。养老服务的特殊性在于这是一项人本的事业,需要尊重与理解,需要关怀与慰藉。正因如此,对于其间的症结与不堪,才要坚守“零容忍”的姿态。正如有专家对“办法”中提出的“养老机构具有歧视、侮辱、虐待或遗弃老年人等不合规行为的,由民政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处3万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之说颇有微词,认为最高3万元的罚款过轻,起不到威慑作用。养老机构再少,还是应该对底线下行为“一票否决”。

    每个人都有年华老去的时候,善待老人就是善待我们自己。不管今天的中国养老面临怎样的困境,踏踏实实破解难题、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少些争执、多些作为——从这个意义上说,“宽进严出”不啻为合适的选择。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