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9月20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被踩头商户反倒先道歉,这是啥逻辑?
时间:2013-06-13 17:15:42  来源:新华网  作者:邓海建 

    就在端午假期到来,延安城管临时工跳踩商户头部事件逐渐告一段落之际,一篇名为“致广大关心‘延安5•31事件’网友的一封信”的网帖,再度引发激烈争议。作者以被踩头者刘国峰的口吻,称“我也有一定责任”,希望“不要因为这样一个特殊事件否定延安革命圣地的形象”,让网友读罢摸不着头脑。(6月12日《燕赵都市报》)

    几天前网络上被猛踩头部的弱势商户,在踩头者“对不起”的迅猛攻势下,忽然大度地高呼“没关系”——这从情感上让很多刚为之喊冤叫屈的民众难以接受。最为诡异的是,这封公开信称,“在这个事件中,打人者固然不对,但客观地说,我也有一定责任,我想,当时我如果能冷静处理,不要太过冲动,也许可以避免肢体上的冲突。在此向在这件事中受到伤害的人们道歉。”寥寥数日,该修炼到怎样的境地,当事人才会对人神共愤的屈辱自我反省呢?

    这封信弄得曾经义愤填膺的网友很纠结,就像主持人孟非在微博上点评的:“信的内容归纳起来大约是三点:1、城管打我是有一定道理的;2、城管局的善后我是满意的;3、延安的形象才是最重要的”。更有网友直言这封信就三字,“太刻意!”,分析称“公开信发布的网站是西部网的陕西论坛——太刻意;发布公开信后被西部网推荐并被陕西论坛置顶——太刻意;公开信的措辞那么得‘善解人意’与‘宽宏大量’——太刻意!”结论就是“公关痕迹太明显。鉴定完毕!”

    在理解这份纠结之前,有几个前提是毫无疑义的:一者,被踩头商户选择以怎样的方式重新定义与城管的关系,这是当事人的自由。理解体恤也好、永不原谅也罢,甚至“不打不相知”,都是无可置喙的现实可能。二者,没有人非要以诛心之论要求商户与城管必须死磕下去,这种互戕的伤害游戏,说到底没有赢家,也不是公意关切并监督推进的本意。然而,谁也不能否认,此事的“圆满解决”,民意跟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公众的纠结恰恰在于——受委屈的时候,咱帮你说话;妥协了之后,反倒优雅地嫌帮你说话的人“声音太大”,这是什么逻辑?

    群众的眼睛不仅是雪亮的,更是善良的。更多人认为这封信背后另有“隐情”:譬如生意还要做,日子还要过,思前想后,不“表示表示”,容易在抽象的正义下成了生活的“烈士”。只是,这封信就像PS技术不高的悬浮照,反而成为探寻真相的一种路径。譬如我们会问一个最核心的问题:为何作恶者没公开忏悔、反而是被害者先公开自责?被踩头商户向“受伤害的人”道歉,这种形式完美、逻辑混乱的措辞,究竟是谁脑子不灵了?

    只能说这是一封失败的公开信:如果是当事商户的个人行为,则这样的行为深深伤害了曾帮助其主张权益、伸张正义的淳朴民意;又如果是地方部门的权力作为,则如此破绽百出的危机公关,不仅不能弥补权力的乖张,更欲盖弥彰地透露出程序正义上的某种“戾气”。城管与商户之间如何相处,并不取决于一封信的技术,而是取决于城市治理与权益平衡的艺术。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