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故事】大年初一,盱眙一家眼镜企业的陈老板冒雪赶往甘肃,目的只有一个:招工。正月十六,厂里拉起横幅迎接老板亲自招来的80多名甘肃新员工。但只到了20人,另外60多人半路上就被上海企业“抢”走了。“领一个工人进厂,上海老板给400元介绍费,价码比这里高一倍。”
【记者调查】今年春节13万外地手机号“移动”到盱眙。这些手机号的主人绝大多数是外出务工的盱眙人。盱眙16万人在外务工,赢得“全国劳务输出示范县”、“全省劳务输出先进县”的殊荣,谁也没想到这里竟然也闹起了“用工难”。
“春节前,走访县内112家企业,75%缺工,84家企业共缺5848人。”盱眙县委常委、副县长朱海波介绍,往年盱眙只在年前和年后各办一场招聘会,但这个春节从年前的腊月二十六到年后的正月十五,盱眙连续举办了28场招聘会,为130家企业解了燃眉之急。
在盱眙劳动局有个专门推动劳务输出的机构,1992年叫“劳务输出办公室”,2005年改称“劳动力转移办”,去年底更名为“服务企业用工办公室”,主要职能变为帮助本地企业招工。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挨家挨户宣传外出打工光荣。当时镇子里一个企业也没有,在家也是闲着。这些年下来,能出去的都出去了。”明祖陵镇劳保所所长叶军介绍,如今招商引资来了好多企业,去年11月28日镇子里一天就有8个企业开工,能不缺工吗?
“每年职校毕业生1500人,回乡退伍军人400人,走上社会的初高中毕业生2000多人,土地流转释放的农村劳动力2000人……”盱眙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吴铜声说,满打满算全县一年新增劳动力不到6000人。而这些人中很多“90后”的孩子还一心想要到外地去“见世面”,能留在盱眙当地的劳动力大约只有不到4000人。盱眙现在新增用工需求已经远大于新增劳动力的供给。
【采访感言】盱眙面对的是苏北和众多经济开始起飞地区的共同困惑。专家预测,三五年后中国新生劳动力将转为负增长,中国各地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都将承受更大的考验。
劳动力开发告别“粗放模式”
【新闻故事】去年秋天,昌盛电源生产线扩大到48条,但只开了一半。老板说如果能招到200个工人,一个月产能就能达到3000万元。官滩镇镇长陈劲松拍着胸脯答应:200个工人包在政府身上。但一个月后,陈劲松也只招到几十人。“满眼都是人,企业开出的工资并不低,为什么就招不到呢?”他很困惑。后来他让村干部把岗位的详细要求带到农民家里,定岗招聘,200个职工很快招满。
【记者调查】“全村3421个劳动力,1162人在外打工。”桂五镇高庙居委会书记胡雪林说,在家的劳动力,70%以上有小生意、小产业,农村劳动力中尚未加以充分利用的最大群体,就是“留守妇女”了。
46岁的王素琴是盱眙汇源服饰的质检员,她告诉记者:“家门口上班,方便照顾家庭。”
“我们招的留守妇女,上有老下有小。厂子为她们‘定做’上班模式:厂子开到家门口,给‘农忙假’,可以早下班给孩子烧饭。”公司经理罗青云告诉记者,在盱眙新办的分厂已超过无锡总部规模。
“除了‘留守妇女’,农村还有不少人可以出来工作,同时也有很多岗位招不到人。”明祖陵镇党委书记张秀武认为,瓶颈在于企业和求职者间“信息不对称”。
贺其敏家在管镇王咀村,老贺15年前就去浙江鱼粉厂打工,赚了钱回来在村里盖了楼房,开了超市。“儿子去年刚中学毕业,村劳务合作社干部就喊去上班了。”
老贺说的合作社,是企业和村子直接对接的用工平台,是盱眙解决企业“用工难”的一大创新。村党支部副书记高飞是合作社经理,他一上任就把村里40多人带到附近的企业百胜球业上班。“他们想换岗啊,或者请假啊,对工资、管理有想法啊,都由我出面协调。”
盱眙已建起了50多个这样的劳务合作社,在企业和村子之间架起“就业专线”。合作社每为企业输送一名工人,县里、镇里和企业分别给予100元奖励。
“我们参加四场招聘会,只招到两个熟练工。”戴维轴承人力资源部经理王丽说,磨工要两年打磨才能成熟。盱眙开发区有30多家轴承企业,磨工肯定供不应求。
金鹏轴承总经理陈明昌说:“企业设备每年都在翻新,每天都在创新加工方法,但是培训单位大多还停留在30年前的水平。培训在时间和技术上必须要有前瞻性。”
培训可以让农村剩余劳动力成为企业需要的劳动力。盱眙用校企对接和校、村、企联动的方式,将农村劳动力培训推向精细化。
【采访感言】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苏北地区容纳就业的能力已今非昔比。但盱眙的实践表明,把“留守妇女”变成企业的职工,让农村劳动力不再像候鸟那样迁徙,在家门口上班,劳动力开发必须由“粗放”变“精细”。
“招工难”成为发展的契机
【新闻故事】“服装企业到处都缺工,但我们天源是例外。”盱眙天源服饰公司总经理侯孝群很自豪。3月10日下午,天源服饰的车间里,26岁的叶景广正理着布料。“一个月工资1500到1600元吧。不过,去年公司订单少的时候,老板照常给我们1000元一个月的工资。”金融危机过去后很多服装厂高价挖人,但天源的老员工一个都没走。
【记者调查】“盱眙这一波‘招工难’已缓解,但借助‘招工难’做的文章才刚开始。”盱眙县委书记蔡敦成介绍,服务企业用工是一项长期性工程,是推动盱眙工业化、城市化互动并进的战略需要。同时,盱眙要借此让广大劳动者分享到更多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将小康社会建设推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他有脑袋有脚,就是用绳子拴都拴不住。”吴铜声用形象的语言揭示了劳动力“商品”的流动性。
吸引劳动力流动的“磁石”是什么?盱眙对“回流”的外出务工人员的调查显示:52%的人最看重工资待遇,36%的人选择能照顾到家庭,剩下的12%的人选择发展空间、子女教育、社会保障、劳动条件……
“现在我们很多服装厂里整天响着音乐声,职工上下班专车接送,还为职工建了活动室、网吧。”吴铜声说,政府组织缺工企业老板到天源等招工不难的企业参观、座谈,效果立竿见影,一些工厂为外地员工专设“夫妻房”,老板给员工发短信拜年,“老板变得温情起来”。
盱眙县长李森介绍,盱眙在帮助企业解决“招工难”的同时,引导企业靠“待遇、感情、文化”留人,引导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企业产品升级。
盱眙经济开发区管委会黄善军告诉记者,今年区内职工工资平均上涨了10%-15%。盱眙开发区今后将更多引进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企业,引导区内劳动密集型企业加大技术投入,加快产业升级。
【采访感言】“用工难”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风向标,反映的是经济结构和收入分配调整的迫切要求。中国经济的“人口红利”正在渐渐远去。面对“用工难”,只有及早调整才能抢得发展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