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医生荒”从何而来,又如何应对
时间:2013-05-28 13:33:46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孙刚/顾泳 

    医生紧缺甚至某些专科面临 “医生荒”,是导致市民看病难的关键原因之一,给医学事业发展也埋下了隐患。矛盾的是,上海每千人口拥有执业 (助理)医师2.23人,不但在国内领先,在全球范围也属于较高中等收入国家的配置水平。为什么沪上大小医疗机构还会面临医生短缺呢?

  供需矛盾突出

  “上海卫生医疗人力资源虽然丰富,但近年来就医迅猛增长,远超预期,相应规划不充分,医生培养不足。”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执行院长马进教授说。

  数据显示,2010年上海的执业(助理)医师为5.13万人,比2005年增加7300人,增幅16%,此后两年医生“基本未增加”。而同期,上海各级医疗机构服务量猛增,门急诊人次从 2007年的 1.32亿增加到 2012年的2.11亿,增幅近60%;出院从2007年的194.68万人次,增加到2012年的302.21万人次,上升55%。

  为什么看病住院的人越来越多?专家分析,一方面常住老年人口不断增加,以慢性病为主的诊疗需求大幅增长。同时,随着全国各地社会经济发展和交通便捷程度的提高,外省市来沪就医患者规模不断扩大。

  统计显示,2011年,本市外来就医门急诊人次866.7万,占全市门急诊总人数的4.3%;出院人数60.4万,占22.5%。而且外来就医多集中在三级医院和部分专科。三级医院外来就医门急诊人次和出院人次占比分别为8.2%和30.8%,妇幼保健院外来就医门急诊人次和出院人数分别占 10.4%和30.7%。部分知名度高、技术力量强的三级医院,出院人数中外来就医占一半以上,有的甚至高过70%。2011年,出院人数中外来就医比例大于50%的科室,包括儿科、结核病科、口腔科、心胸外科等,中山、长征、新华、华山等知名医院的心胸外科,外来就医占比均超过70%。

  此外,上海从2010年开始探索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制度,医学院毕业生要进入本市医疗机构从事临床医疗,必须经过3年的全市“统一入口、统一出口”的规范化培训(博士、硕士学历根据临床能力相应减少培养年限)。医生“规培”是夯实上海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长远之策,副作用则是各级医院近期无不面临人力资源瓶颈,可谓改革的“阵痛”。

  专业冷热不均

  除了总量不足,上海卫生医疗人力资源的结构不合理、配置不均衡更为突出。市卫计委有关负责人坦言,受区域位置、薪酬待遇、工作环境等影响,沪上医院各临床专科严重冷热不均,骨科、心外科等有富余,儿科、产科、急诊等专科医生则严重短缺,甚至到了相关科室不得不“关门”的地步。

  此外,近年来疾病谱发生了改变,老年护理、精神卫生、院前急救等卫生服务需求凸显,相应的急救医生、康复治疗师等新人才,培养和储备也都不足。

  “强基层”是医改的目标之一,本市社区卫生服务任务越来越繁重,最终要靠人员落实,但各社区卫生机构普遍缺人。按照标准,每万人居民应配置4—5个全科医生,但目前仅为1.8人,也就是说,千人口全科医师仅为0.18人。最令人担忧的是社区无法有效吸引人才。上海从2006年开始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流失率逐年上升,2009年有近1/4最后未从事全科医师工作。

  需要长远规划

  专家指出,人力资源不足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高速发展带来的影响,还将长期存在,短期内不可能明显改观,也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当前尤其“冒进不得”。如不少三级大医院快速扩张,人力储备必然不足,借助自身优势“高价挖人”,将本就人才奇缺的社区、120急救等挖空。从微观看暂时解决了问题,但从宏观看,此举进一步导致患者涌往大医院,与引导合理就医背道而驰,可谓饮鸩止渴。

  马进说,卫生人才培养需要科学严谨的长远规划,与城市发展、人口布局相应。人才培养也不仅是卫生部门的事情,还需要教育、财政、发改委等部门共同规划,尤其卫生和教育部门要加强沟通,使医学专科学校的招生入学真正匹配需求。

  “专科间冷热不均的现象,在世界各国或多或少地存在。”上海妇产科医院院长徐丛剑说,就我国公立医院的性质来说,应通过加快医改扭转医院层面的逐利倾向,保证儿科、产科、病理、急诊等医生的合理收益和良好发展前景,才能稳定队伍,满足患者需求。

  真正做强基层

  专家指出,医生人力资源一味做增量还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关键是建立起合理的就医秩序,使医生人尽其用,也使规划有明确的预期,能“有的放矢”。合理的就医秩序,一方面指居民“逐级转诊、梯次就医”,也包含对外来就医的管理,如完善预约,在妇幼保健等基本公共卫生领域确保本市医保参保人员优先等。

  建立起合理的就医秩序,必须“真正强基层”,要不然患者“用脚投票”,势必舍技术力量薄弱的社区医院而不顾,情愿去大医院排长队,进一步加剧大医院人手紧缺状况。要改变公共资金主要投向三级医院的现状,加大对社区投入,为吸引、培养、留住优秀人才奠定基础。

  强基层,可两条腿走路。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产品的提供,政府责无旁贷,也可借鉴国外经验,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基本医疗领域。专家介绍,在初级卫生保健体系健全的英国和澳大利亚,社区全科医生基本上是个人开业,政府提供医保。多年实践证明,个人在社区开业积极性高,在改善服务、控制费用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上海已经开始了医生多点执业的探索,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措施,使社会办医与公立基层医疗机构相得益彰。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