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工业化推动城镇化进程
作为二战后首个实现工业化的亚洲国家,日本城镇化建设的经验一直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
日本的城镇化进程,主要是依靠工业化的强有力推动。没有大量日本工业企业的发展,就不会有众多农民进城成为城镇居民,国家也没有钱进行城市建设。当然,政府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也发挥了关键作用。针对大城市发展过于集中而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出现“过疏化”的现象,日本政府在工业化成功后投入大笔资金在全国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发展。
从1962年开始日本先后制定和实施的五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形成了包括城市规划等在内的较为完善的规划体系,较好地解决了各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并大大促进了全国城镇化的进展。
如今,日本90%以上的人口都居住在大城市或中小城镇,纯粹生活在农村、渔村、山村的人口非常少。高度的城镇化使大多数日本国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保障,也有力拉动了内需,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
韩国:“卫星城市”缓解都市压力
上世纪60年代起,韩国走上快速工业化道路,农民大量迁入就业岗位充足的城市,首尔、仁川等城市人口迅猛膨胀。鉴于首尔无法应对外来人口大量涌入,韩国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借鉴欧美经验,提出了“建设卫星城市”方针,兴建了城南、龙仁等10座卫星城,通过轨道交通与首尔市内的交通线对接,形成了包括首尔、仁川和京畿道在内的首都圈。这一发展模式大大缓解了首尔的人口压力。
虽然农业在韩国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下降,但农村却没有消失。1970年,韩国发起了“新农村运动”,用政府支援、农民自主开发的模式,发动农民建设家乡。得到援助物资的村民纷纷组织起来,发挥合力完善村里的公共设施。
持续快速的城镇化和工业化,迫使韩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增加土地供给。对于土地补偿,韩国遵循“谁开发谁补偿”、现金支付、一次性到位和公平分配的原则,确保对征用农村土地的合理补偿。
据韩国国土海洋部统计,2011年韩国城镇化率91.1%,高于美国等发达国家水平。
墨西哥:人口盲目流动带来贫困
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是世界最大、人口最密集的城市之一。城市化曾给墨西哥城带来经济腾飞,而过度城市化却带来了贫困、拥挤和污染。
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墨西哥工业化水平提升,城市得到迅速发展。农村由于实现机械化,出现大量富余劳动力。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异以及农村的恶劣生存境况,使大量人口盲目地进入城市寻求发展机遇。然而,由于进城打工的农民大多年龄偏大、缺乏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很难适应城市工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那些找不到工作的外来务工者,包括妇女和儿童,就聚居在一起,城市中心出现了连片的贫民窟。
统计数据显示,墨西哥1.3亿人口中,有5000万没有足够的收入满足住房、交通、教育等需求。其中,近2000万人吃不饱饭。
为避免贫困人口盲目进入城市,近年来墨西哥政府致力于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村生活水平。随着大众医疗保险计划、降低失学率、提供奖学金等一系列措施的采用,墨西哥城的外来移民数量已经出现下降。墨西哥国家统计局的数字显示,1999年至2009年,农村人口向墨西哥城移民的数量已出现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