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9月20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笔尖上的城市化
时间:2013-02-17 19:43:58  来源:财经国家新闻网 

  “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超过50%。”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讨论在2013年再次热度攀升,最新数据提醒人们,当年书本上“中国有8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的经典表述已经过时。

  在为声势浩大的中国城市化进程击节喝彩之前,世界上第一个大规模城市化国家英国在两百年里的困惑、摸索、经验和教训值得借鉴。《董贝父子》、《唐顿庄园》、《猜火车》等现实主义文艺作品,恰恰为我们提供了最好的线索。

  英国兴起的工业革命成为城市化的催化剂。在这一过程中,格拉斯哥、纽卡斯尔和曼彻斯特等小镇迅速发展为大型城市。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巨大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工业和城市的扩张。种马铃薯、放养绵羊的英国变成以城市为中心的工业国。

  英国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马德森估算,英国经济规模在1700年至1820年增长了三倍。1700年英国只有13%的人口住在城市,到1850年,这一比例已经提高至40%。大概在1880年至1890年,英国的城市化率第一个突破了50%,至1921年,其城市化水平已然是77.2%。

  然而,自由放任的城市化带来地区间和社会内部发展严重的不均衡。大小城市的发展比例严重失调、社会矛盾和不同利益集团冲突加剧,阻碍了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

  在初步城市化完成期间,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在城市中再次遭遇失业打击。那些人生活居住条件恶化,死亡率上升,社会贫富差距扩大,环境污染严重,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在伦敦,拥有万人以上的贫民窟约有20个,那里的悲惨景象是英国任何其他地方都看不见的,就说是地狱生活,也不算过分。”

  在现实主义文学巨匠狄更斯的笔下,类似的情景描述更为鲜活。那个时代,正是维多利亚女王治下的大英帝国全盛时期。然而,日不落帝国的心脏伦敦城依然躲不过阳光下的阴影。“他们双足疼痛、疲惫不堪,以惊恐的目光看着面前那座大城市,似乎预见到一旦进了城,自己的苦难就会像大海中的一滴水、海岸上的一粒沙似的微不足道。他们蜷缩着身子,在冷雨凄风下冻得瑟瑟发抖,似乎已无所容于天地间。”这是《董贝父子》中狄更斯描写的英国农民初入伦敦的情境。“有毒颗粒物化为稠密的黑云,低覆在人类居住的城市上空”,人类的道德瘟疫也和有毒的空气一起上升”。

  格兰厄姆伯爵正面临破产的威胁。越来越多的庄园雇农丢下土地,去城市谋生。一战后的英国城市化浪潮,让挺立百年之久的庄园难以生存。

  《唐顿庄园》中的一幕正是20世纪初英国结束早期自由式城市化模式的写照。老伯爵不得不顺应时代,让一直依附于庄园的雇农转型为农业工人,庄园内部也重新规划。此时的英国政府也已看到早期城市化带来的负面问题,开始合理规划城市。

  英国政府对城市化中伴生的负面影响的干预方式,就是一系列法律的颁布和相应组织机构的建立。在此基础上,通过财政、金融和产业措施提供住房、就业、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来消解城市化的负面效应。

  自1909年以来,英国颁布了40余部关于城市的法规,其中在1909年通过了第一部涉及城市规划的法律,标志着城市规划开始作为一项政府职能;在1945年颁布了《工业分布法》,1946年颁布了《新城法》,1947年颁布了《城乡规划法》。同时英国政府利用福利国家制度解决城市化产生的社会弊端,其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向居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提供医疗服务、提供符合体面生活的住房、提供教育服务等。

  二战后“福利国家之父”威廉?贝弗列奇提出消除“贫穷、疾病、懒散、无知、肮脏”等社会问题,建立以医疗保健和国民教育为核心的全国性社会保险制度。这些经济思想与社会政策主张,得到长期备受城市化社会问题困扰的英国政府的赞许。1952年造成12000人因空气污染丧生的伦敦烟雾事件,更是推动了政府环境立法的进程。第二次大规模治理城市化负面问题的序幕也由此拉开,产生了诸多积极影响,并为此后其他地区的城市化发展提供了模板。

  但是,规划和福利并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城市化中的所有问题。英国第一次城市化浪潮导致的结果是社会贫富差异过大,二战后福利社会制度成为治愈这种“英国病”的药方,也保证了城市化进程继续推进。然而好景不长,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当年的良药转变为新的病灶,城市化导致的第二轮“英国病”又开始席卷英伦三岛。

  高福利制度产生“大政府”,经济不振时,政府只能靠借债维系福利支出,而沉重的财政负担又反过来进一步拖累经济,这正是新一轮英国病的体现。阶层分化、教育缺失、福利错位,助长了只讲权利、不负责任的社会风气。

  这一时期城市失业率高涨,颓废的思潮发展为社会主流,高楼林立的大城市成为每个人的暗黑森林。奥斯卡导演丹尼?博伊尔的《猜火车》就反映了城市中的一个群体的生活状态。四位住在苏格兰爱丁堡附近的年轻人靠领取和欺诈救济金为生,生活中充满毒品、酒精、暴力和女人,周遭不是失业者、在社会底层挣扎的人,就是流氓、毒贩、小混混。城市弥漫着压抑的空气,所有人都看不到希望。

  面对这场城市病,英国采取的应对方式是分散大城市功能,通过合理规划促进小型新兴城市的发展;分散大城市人口,以解决大都市不景气的难题。

  英国对新城位置的选择条件非常严格,要有足够的水源供应又需避开水源地、有良好的排水条件、靠近主要交通线、离城市建成区的距离合适、避开名胜古迹或风景区以及优等农业用地等等。

  新兴小城市米尔顿?凯恩斯位于伦敦与伯明翰之间,扮演着大城市泄压阀的角色。这类小城市的发展吸引了在大城市中难觅机会的人前来工作和生活,同时创造了住房、基础设施等多方需求。小城市同样给更高效率的工人带来了更高薪水,创造了更多消费和新兴服务业。

  英国推动小型新兴城市发展之初还设计了“自我满足”的地区,供人们在新城内部完成工作与生活,但事实上这一点并没有实现。伦敦政经学院城规系教授阿伦?马克说:“这种想法被证明过于理想化,现在英国东南部地区形成了一个地区性网络,在城际间通勤的人非常多,很多人都是在一个城市居住,在另一个城市工作。”

  根据英国政府的《聚焦居民与迁徙》报告,经过长期的发展,英国约有80%的居民生活在城镇,而城镇面积占英国国土面积的8.9%。

  当然,今天的英国也远未完全治愈城市化发展的弊病,2011年夏天那场大规模社会骚乱,再次为人们敲响了警钟。如何从经济、社会和心理上重塑这个本该朝气蓬勃的群体,大概是亟需治愈的最新城市病。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