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好泉向与会代表介绍德州两区同建案例
李秉仁对德州两区同建案例进行点评
城市化网讯(记者冯文东)2008年以来,山东省德州市按照中央关于城镇化建设的部署和省委省政府的具体要求,把农民居住社区建设和产业园区建设(概括为两区同建)作为推进城镇化的总抓手,大胆探索,创新实践,科学设计,有序推进,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发展的新路子,已初见成效,并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
1月6日在京举办的第六届中国城市化国际峰会上,德州“两区同建”推进城镇化案例荣膺2012年中国城市化典型案例奖。
现任政协第十届山东省委员会常务委员、德州市政协主席的史好泉向与会专家学者介绍, 抓好两区同建,一个就是抓农民的居住集中社区建设,来改善农民的居住和生活条件。第二就是抓产业园区建设,来转变生产方式,提高农民的收入。两区同建的提出,一个是由于中央关于推进城镇化的要求,第二就是根据农民的实际需要和热切期盼。
史好泉介绍两区同建理念的产生时说,最初德州搞城乡一体化,有些基层干部,县,乡村干部就觉得无从着手,很抽象。县乡村干部不知道怎么抓城镇化,在2008年,史好泉担任德州市委副书记时候,市委提出“两区同建”理念,把抽象的城镇化变为具体的工作,把宏伟的目标变为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一步步的实际行动。
史好泉介绍,德州市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两区同建工作的开展:
首先,做好顶层设计规划。第二就是采取三种模式做社区建设,第一种模式就是搞整体拆迁和建设,主要是城边上,乡镇土地比较值钱的地方,把土地指标卖的钱补给农民,帮助农民,让农民通过补助,盖楼房,买楼房,降低农民负担。第二种模式就是企业和农村联合建设有的企业先到这个地方帮助农民增收,然后引导农民改善生活。这个办法是最好的办法,政府不承担责任,没有什么压力,企业和政府双赢。第三个模式就是搞好规划的前提下,按照规划,根据群众的需求和资源,分期分批的来建设,这样的好处解决政府也不存在强拆强建的问题,有了钱想盖楼,社区就给安排,如果农民不需要,政府也不强求,
据了解,德州准备用十年到十五年的时间来完成两区同建的目标。
原建设部总经济师,城市化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李秉仁认为,德州两区同建案例正是呼应了“人的城市化”这一本次大会主题。十八大报告说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第一个条件就是就业,如果没有就业就不是市民,不能说所有城市人口都是低保,这是绝对不可能的,所以我们今天讨论问题就是说,这个两区同建,既要解决居住问题,同时更重要的是解决就业问题,因为就业对一个城市人口来说,是最优先的事情,对政府是最优先的政策选择,这是我们以人为本城市化的根本。
国家发改委中小城镇研究中心原副主任袁崇法主任认为,以后几十年的城镇化,主要的领域在三个方面:第一,现有的城市发展元素比较齐全的城镇,它的主要的热点将是城市品质的提升,这个城市品质的提升包括建筑物的更新,包括基础设施的完善,包括社会公共设施的进一步的系统化,配套,包括市民对城市发展和管理的参与需求的满足,也包括所有老市民和新市民,市民行为,特别是自律机制的逐步培养和形成,这是一个领域,已经避免不开了,有很多市民已经反映出了现有城市面临的问题。 第二,农民工的市民化,也就是说农村转移人口的市民化。第三,非典型城市化,就是广大农村区域怎么样纳入城市化这个过程当中,中国特色的城镇化是什么?我说中国从体制上来讲,靠高度的行政福利那么城镇化自身特点很难反映出来。
袁崇法认为,德州提出的两区同建,真正是在探索一条中国特色的非典型的城市化的道路。要解决一个人们现代化的城市生活方式,和就业不那么集聚的矛盾。
袁崇法希望德州决策层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在这场城市化试验中能坚持住、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