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已经成为人人追捧的时髦生活方式,但凡事都是说易做难。可偏偏也有一些人不以为苦,反以为乐。早在10多年前,她就主动放弃拿美国绿卡的机会,回国建立环保机构——地球村。从繁华城市走到边远乡村,身体力行推行环保,探索着现代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前10年,她宣扬环保理念, 获奖荣誉不断,后10年,她潜心研究东方文化,打造中国式环保的乡村模型。一个理想主义者的20年,倏忽即过。
她就是廖晓义,民间环保组织“北京地球村”创办人,中国第一位获得有“诺贝尔环境奖”之称的“苏菲环境大奖”的人。是中国环保事业的先行者、守望者,四川“乐和家园”的建立者。通过试点建设推动了中国绿色社区的理论与实践,作为关键协调人推进了26度空调节能行动、无车日、绿色选择、节能20%公民行动等民间组织联合行动。
廖晓义是知名民间环保事业倡导者和活动家,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创办人兼主任。她曾自费拍摄电视片《地球的女儿》,1996—2001年中央电视台“环保时刻”专栏独立制片人。她是中国第一位获得有“诺贝尔环境奖”之称的“苏菲环境大奖”的民间环保人士,澳大利亚最高环境奖“班克西亚国际环境奖” 获得者。
十七年来,在绿色环保的道路上,作为中国文化的坚守者、环保事业的守望者,廖晓义亲手创办了中国本土化的NGO——“地球村”。在艰难的创办道路之后,她提出了影响中国的绿色生活方式,倡导“绿色生活”、“绿色社区”、“绿色传媒”、“绿色奥运”,鼓励人们一起来倾听“地球村”背后的故事,一起踏上绿色生活之路。
我把这样一种整体的、综合的解决环境问题的思路称为“中国式环保”,中国式环保具体落地是乐和家园,从乐和生计、乐和治理、乐和养生、乐和人居、乐和礼仪五个方面来推动环保,现在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就我理解,中国式环保也就是生态文明一种角度的表达,从系统、整体的角度解决环境问题。
光有中国式环保环保是不够的,还必须要辅之中国式公益,中国式公益是什么概念?就是乡亲乡情回馈乡里,其实中国式公益很简单,就是四个字,知恩报恩。知恩是说,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生命体,你真的要知道活到现在你有生命,是那方水土早就的,当你成长起来,你应该回馈那方水土,所以中国传统,城乡实际是一种互相连接共生的模式,乡下秀才读书到了城里,或者经商到了城里,老了以后要回乡,要回乡做公益,要归田。
用一种3+2的模式,3天在学校,2天,也就是周日和周六在乡村,在学校的时候分担音体美德的课程,当兼职教师,回到乡村以后可以做校外辅导员,组织娃娃团办“家长学校”,这样不仅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而且还是一种用乡村教育带动乡村建设(的方式),整个乡村建设有很整体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