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9月18日
星期三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幸福社会的根基是“以人为本”
时间:2012-11-06 09:27:01  来源:新京报 
    在十八大即将召开之际,“幸福”成为了热点社会话题。

  前段时间,央视以“你幸福吗”为主题,采访了很多民众,大众的回答也是千姿百态,引发热议。另据报道,现在,全国有18个省市区、100个城市将“幸福社会”列为执政目标。显然,从民众到地方政府热衷于“幸福”,体现了对美好未来的期许。

  尽管,大家都在谈幸福,都在追求幸福,但“幸福是什么”这样关键的问题,却人言言殊。有民调显示,很多人认为“涨工资最幸福”,很多人则认为身体健康、婚姻美满最幸福。当然,有专家学者也指出,幸福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主观体验。

  但是,当诸多地方政府将“幸福社会”作为执政目标,并试图制定“幸福指数”的时候,作为公共政策目标的“幸福”,就不仅仅是一种主观体验,也不能单纯与涨工资等具体事项挂钩,“幸福社会”也就不是“跟着感觉走”了。

  如今很多地方已经推出“幸福指数”,其中包括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居民收入、住房等很多可以量化的指标。即便如此,统计部门每年得出的“幸福指数”都在增加、改善,是否就能说民众生活得很幸福?或者说,幸福指数已经非常可观,是否意味着当地已经进入幸福社会?

  显然,“幸福社会”所指的“幸福”,并非简单的心理学概念,也不能单纯地用物质性的指标来衡量。

  建设“幸福社会”,将“幸福社会”纳入公共政策范畴,实质上就是在“政治学”的范畴中谈论幸福。现代以来,不乏有以“追求幸福(happiness)最大化”为目标的政治学流派。尽管,这种观点过于功利,而且以计算社会整体的利益而易于忽视个体的权益,曾经引起了巨大的争议。但是,这样的观点并非没有启发。至少,其将幸福作为一个社会追求的目标,也将讨论引向“一个社会何以才能幸福,政府应该做什么才能增进和保障公民的幸福”。

  我们或许会经常面临这样的“幸福悖论”。比如,一个城市要开发房地产,这能够带动城市经济的增长,以及相关行业人员的收入,但是,一个房地产项目可能会遇到“钉子户”而受阻,那么,是否说,这位钉子户的幸福就可以牺牲,以增进其他人员的幸福?显然,这样做可能会带来整个城市“幸福指数”的增加,但是这样做又违背法律和社会共识。

  因而,建设“幸福社会”应该有一些基本的原则,至少应该致力于保障每一个人追求幸福的同时,也要维护社会公正,以避免伤害他人追求幸福的权利。

  政府无法满足社会成员千差万别的幸福偏好,也不便用量化工具考核民众幸福感的多寡。建设“幸福社会”,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回到社会公平与公正,回到公民的基本权利本身——社会的发展、国家的进步需要“将人作为目的”,一切公共政策理当把“以人为本”作为根基。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的,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幸福社会”并不神秘。虽然,很多公众和地方政府对“幸福社会”的理解,还在“跟着感觉走”,但是,只要尊重公民权利、维护好社会公正,“幸福社会”并非遥不可及。人们对于“幸福社会”美好的关注、期许,既着眼未来,更立足当下。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