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岭素有“鱼米之乡”之称,不仅被新千年第一缕曙光所青睐,也敢为人先地孕育出了全国第一家股份合作制企业。改革开放30多年来,温岭已经从昔日偏远闭塞的海防小城跻身全省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从资源贫乏的农业生产地区成为产业集聚的工业生产基地和品牌之都,人民生活实现了从贫穷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201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678.62亿元,较五年前增长了1.6倍;人均生产总值8784美元,跨入了中等收入国家(地区)水平行列。在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之际,在省委建设“两富”浙江的统一部署下,新一届温岭市委作出了建设富裕和谐的现代化中等城市的重大决策,为温岭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把握核心内涵,为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谋划宏伟蓝图
由全面小康向基本现代化转型,不仅是温岭经济社会发展到了一定阶段的内在要求,也是省委、省政府对东部沿海地区未来发展的更高期望。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的目标任务,作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温台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温岭应当率先向现代化迈进,才能为全省发展大局多作贡献。因此,我们把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温岭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总定位,既是对过去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对现实的把握和抉择,更是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根据温岭市第十三届一次党代会精神,温岭实现基本现代化分“两步走”,到2014年温岭撤县设市20周年时,实现全市经济总量、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0倍,城乡居民收入增长10倍;到2016年,多数指标达到基本现代化标准;到2020年,基本建成现代化中等城市。
温岭在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同时,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必须要有新的定位,要在六个方面有所表现:一是经济现代化。城市的经济实力雄厚、经济功能齐全、产业结构合理、对外交流活跃,同时微观经济主体富有创造力和开拓力,从而使城市的宏观经济充满活力与张力。第三产业高度发达,并成为较大区域范围内的经济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和服务中心。二是社会现代化。城市的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协调同步,并互为促进,表现为稳定的社会环境、健康的社会心理、进步的社会舆论和文明的社会风气,市民对城市有较大的认同感、安全感和信任感。三是城市现代化。现代化基础设施齐全,信息化、智能化程度高,有便捷通达的内外交通、高效高质的通信服务、充足的水电供给、良好的废污处理和可靠的防灾、减灾系统。四是生态现代化。城市自然景观优美,注重城市园林绿化,保持生态的平衡和良性循环;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城市建筑风格和谐统一,城市规划设计科学合理。五是文化现代化。要体现出丰富性、多样性、多元化,构建现代的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文化,并具有较强的辐射力和吸引力,能促进市民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准不断得到提高。六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是社会全面发展的根本保证,是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集中表现为人的价值观念要符合现代社会的基本需要,社会人力资本要高,受教育程度要高,能力素质要强,自由、开放程度要强。
围绕上述六个“现代化”,我们认为,温岭现代化中等城市建设的内涵至少应把握三个方面:
(一)我们所要实现的是国家战略部署下区域先行的现代化。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实践表明,地区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和有机组成部分,没有地区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国家的现代化。同时,由于受地区基础能力的制约,同一历史时期、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往往存在着现代化进程的不同步和不平衡性。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构想中,全国到2050年左右基本实现现代化,顺应“区域率先”的现代化一般规律,国家明确要求长三角到2020年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党的十七大更指出“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因此,作为沿海发达地区发展较快、基础能力较强的温岭,有条件也有责任比其他地区发展得快一点、发展得好一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温岭经济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面临的挑战和制约因素,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应自身基础和条件的现代化路径,在确定发展目标、工作举措等方面既要体现国家战略、时代特征,更要体现温岭市情特点,扬长避短地推进温岭基本现代化进程。
(二)我们所要实现的是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的现代化。按照“第二次现代化”理论,第一次现代化指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过程,主要标志是工业化、城市化。第二次现代化指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转变过程,主要标志是知识化、信息化。相对于第一次现代化,有些基本特征是第二次现代化时新出现的,如知识化、网络化等;有些是第一次现代化特点的延伸发展,如国际化、智能化等;有些则是逆向化,如第一次现代化是对大自然的征服,第二次现代化则是向大自然的回归。但两者又是紧密相联的,前者为后者奠定物质和社会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续和发展。虽然我们所说的现代化,不完全是发达国家所走的“第二次现代化”,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就不需要关注和推进了。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指明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方向。改革开放以来,温岭尽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从总体上看,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因此,我们必须在温岭经济社会发展中着力提升城市化、新型工业化水平,提升科技、体制和机制的创新能力,各类生产要素和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力,物质富裕和精神富有的协调发展能力,促进社会公平和谐的实现能力,各种风险的预警和防范能力。
(三)我们所要实现的是在巩固小康成果基础上的现代化。全面小康与基本实现现代化在内涵上是关联的、发展上是统一的。全面小康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和中期目标,基本实现现代化是全面小康的延续和提升,两者相互依存、循序渐进。虽然当前温岭已基本实现全面小康,基本具备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和条件。但从温岭全面小康的实现程度看,仍存在着“惠及面”不够宽、“达标率”不平衡、“全面性”有差异等矛盾和问题。因此,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既是温岭在全面小康基础上的新发展,也是对全面小康建设的补短、补软、补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认真总结小康社会建设经验的同时,开阔眼界,拓宽思路,扎实地推进现代化中等城市建设进程。
二、设定指标体系,为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提供科学评价
在参考借鉴先进地区经验的基础上,温岭市委、市政府本着综合性(现代化标准须体现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个方面广泛系统的范畴)、代表性(指标设计力求全面、简明,防止过多、过繁)、可比性(指标涵义和计算口径不仅在省内可比,而且跨区域可比)、易获得性(指标设计尽可能从常规统计制度中就能取得)的指标设置原则,从温岭市情出发,初步确定了温岭现代化中等城市建设的指标体系,主要包括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社会发展、生态质量四大类30项量化指标。同时,为每一项指标都配置了2010年实绩数、2016年目标值和现代化指标标准值,以供实际操作参考对比。在温岭市现代化中等城市指标体系的设定上,我们主要有以下四方面考虑:
(一)注重指标的“多维观照”。在现代化中等城市指标体系的设计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从遵循世界现代化进程的一般规律、体现国家战略、反映区域特点三方面来把握。从国际上看,现代化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持续而深刻的社会变迁,具有基本的衡量尺度和演进发展的一般规律;而温岭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是在国家现代化建设总体战略和部署下进行的,必须体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同时又必须立足结合市情实际,发挥自身优势,具有鲜明的区域个性特点。在温岭市现代化中等城市指标体系的30项指标中,国际通用指标占了12项,充分体现出温岭“登高致远”的激情与勇气。体现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发展水平的“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反映国民健康状况的“人均预期寿命”,反映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每千人国际互联网用户数”,反映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基尼系数……一批直接对接国际标准的指标及其目标值设定,使得这套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公认性大大增强。与此同时,我们从城市发展实际、解决群众关切出发,在指标体系中专门设置了“城镇居民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城乡防洪排涝标准”等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