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人们在汽车内所接触到的化学物质比在其他室内接触的多很多。长期接触这些化学物质的驾乘人,可通过呼吸和接触粉尘会引起很多健康问题,其中包括过敏、肝中毒、某些先天缺陷和癌症。
竞争的加剧促使车价逐年下降,车企与汽车配件商在价格和利润上的博弈进一步加剧,是导致当前汽车污染的原因。不过,监管无规才是“汽车有毒”的硬伤。今年3月,环保部和国家质检总局共同出台了《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但由于《指南》属推荐性标准,而非强制性标准,其规范作用大打折扣。有消费者因车辆内饰材料有毒物质严重超标将厂家告上法庭,但因为国内没有成文的法律,维权遭拒。
车内空气质量缺乏强制性标准,在威胁驾乘者身体健康的同时,也严重制约了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因为没有标准,导致一些“规矩”的企业难以形成比较优势,久而久之,更多的企业加入到以次充好的行列。另一面则是影响自主品牌发展。因为国内没有强制性的标准,消费者出于保险起见,往往更愿意选择进口汽车或是合资品牌。
反观国外。德国是最早颁布“德国汽车车内环境标准”的国家,美国环保局则要求汽车制造厂所使用的材料必须申报,并经过环保部门审查以确保对环境和人体危害程度达到最低点后才能使用,申报者一旦违反规定,将负担巨额的罚款,主要负责人甚至会被判刑。
随着人们对于汽车的依赖性越来越高,如何保证消费者在使用车型过程中的健康安全,成为了广大车主最关心的问题。推动中国汽车产业车内空气净化,必须要求政府出台相关的强制性指标。如此才能让公众开上健康车、放心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