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载车辆长期通行令武汉市的桥梁“健康”状况堪忧。综合经济和人力成本等原因,以限高架限制大型重载车辆过桥成为目前可行的手段,也得到了大部分市民的理解与支持。目前,武汉中心城区的32架高架桥中,已有11座安装了限高架。
关于限高架的高度,原本针对的是3米以上的重载车辆。以香港路立交桥为例,之前有一个适应过程,最近刚从实际限高4.5米降为3米。但不少非重载车还是频频“中招”,在城市交通本就繁忙的当下,带来的压力不能说小。 虽然没有产生重大事故,但应当引起重视。
三环线内的32座高架桥、立交桥全部安装限高架,以限制重型货车通行,无疑是城市公共管理的重要信息。相关决策如何作出,以什么样的方式向社会公布,实施过程中的细节问题,都很重要,不能轻视。一个公共决策,经常有磨合期的说法,这意味着很多不便需要慢慢调整,但这不能变成唯一的理由,之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尤须精益求精,做到最好。
现代城市管理和服务区别于以往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人们对琐碎、复杂的城市公共事务的标准在提高。以前,普通民众和重大决策隔得很远,也很难发出自己的声音,即便发出了,也没有多少效果。现在,人民在国家中的主体地位,市民在城市中的主人地位,不断凸显,很多公共管理和服务的改变调整都会影响到他们,公共决策的后果和影响,不再是一种被动的承受状态,而是一种评判标准,一种要求。
有的问题,市民和职能部门可能有共同的认识,有的问题却未必。比如去年我市展开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公交站牌更换,在对城市带来的积极影响之外,我们也看到市民对细节缺憾表现出的疑惑。有的问题甚至还可能遭遇人们的反向理解。比如今年5月份以来,市中心城区居民不断收到社区发放的“武汉市民地震应急疏散暨防空袭疏散告知卡”,尽管有部门后来作出解释,发放卡片属于常规人防知识宣传,但确有不少市民因此产生了猜测和担忧。
这些都是对公共管理和服务的提醒。什么问题显得迫切,在决策议题中的位置往往容易变得靠前,什么问题显得重要,相关行动可能会迅即开展起来,这表明职能部门对相关问题有清醒判断。但即便如此,仍然不要怕麻烦,要尽可能考虑的多一点,各项工作精细一点,这是应有的审慎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