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国贫困地区小学校长论坛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来自贵州赫章的校长郭昌举感慨:“我们村离县城至少差20年,县城离北京又差了50年。”另一位贵州赫章山区小学校长聂章林在北京之行里吃惊地发现,这里的学生们都“又白又胖”,而相比之下,自己那些山里的学生,都显得那么瘦、那么矮小。(8月29日《中国青年报》)
贵州山区的教育状况比北京差了70年。这是贵州山区的小学校长在参观了北京一些学校后的直观感受,也是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极端事例。
这种巨大的教育差距是怎样形成的?除了地域条件、经济基础等等的先天差距,笔者更认为这是一种教育不公的结果。造成教育不公的原因有很多,譬如,教育政策、教育投资等都有可能加剧这种不公。遗憾的是,在贫困地区,这种教育不公与原本就非常薄弱的教育基础共同构成了贫困山区教育难以克服的教育瓶颈,致使与发达地区的教育差距越来越大。
这种教育差距会形成贫困地区恶劣教育状况的代际传递及恶性循环。因为条件简陋,乡村学校甚至连最起码的代课教师都招聘不进来,“在这些学校里,师生比例普遍达到1∶30以上,老师和校长统统身兼多职。他们教书、做饭、当宿舍保安,也当孩子们的‘爸爸妈妈’”。这样,无论过去多少年,乡村的教育状况都难有大的提高。
这种教育差距将间接影响这些地区贫困面貌的改变。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改变贫困地区落后面貌的重任仍需由这些地区的年青一代来实现。而教育不公的结果却是,要么令年青人远离故乡,要么令年青人终老故乡无所作为。关于这一点,那个关于山区牧羊娃理想的冷笑话已经揭示得清清楚楚了。
当然,我们不能说政府在改变这种教育差距方面无所作为(本届中国贫困地区小学校长论坛的召开即是明证之一),但实事求是地讲,这种改变仍旧缺乏一种长效的、政策层面上的大作为。毕竟,贫困地区的教育需要脱胎换骨式的政策扶持,而不只是将贫困地区的小学校长接到北京长见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