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9月20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两万余在册文物消失后的城市化图景
时间:2009-12-04 11:11:13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披露,当前正在进行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发现,全国已有23600余处上次文物普查登记在册的文物消失。“这是我们没有想到的。”单霁翔认为这些文物的消失有多种原因,但存在因保护不力而消失的现象。(《北京晨报》11月30日)

  这些文物消失的20多年,正是中国城市化图景快速展开的20多年。

  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是从1981年秋开始,到1985年结束。眼下尚在进行的第三次全国普查从2007年开始,计划到2011年底结束。两次普查之间的20多年,正是中国城市化加速发展的20多年,老城纷纷消失或者换了容颜,新城普遍千城一面,簇新簇新。这20多年,也是文物古迹、旧城老宅遭受前所未有之损害的20多年。公众只看到了,并震撼于两万多件在册文物的消失踪影,但是如果联系这期间中国城市乡村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这个数字原本就在意料之中,不过是宏大城市化图景下的一个小小注脚而已。

  回顾一下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开始腾飞,城市化进程发端。在这个时期,城市建设虽然起步但还没有完全进入高速发展轨道,其间虽有对文物的伤害,但总体上力度不大、波及不广。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城市建设开始进入高速扩张的时期,在这个近乎疯狂的城市化浪潮中,中国城市的面貌焕然一新,宽阔的马路、浩荡的广场、挺拔的楼宇,即便是有些古色古香的建筑,也是旧屋被拆除之后仿建起来的假古董。而这一切,当其与城市管理者的政绩诉求挂在一起的时候,古老大地上的一座座城池便遭遇到了难以回避的劫难。事实上,这也是旧城保护屡屡不敌开发商野蛮拆迁的根源所在。

  不否认发轫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中国城市化进程带来的福祉,我所忧虑的是,城市化不能成为遮盖历史文化的借口,更不能在这个过程中蚕食鲸吞大批不可再生的文物。

  也正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伴随着大拆大建的城市化浪潮,公众要求保护文物古迹、留住旧城风貌的呼声也日渐高涨起来。在一些文物古迹比较集中的大城市,如北京、南京、天津、重庆等地,拆和建的冲突十分尖锐,往往能够形成一个时期的媒体热点。北京大批四合院被拆除,南京大批民国老建筑消失,天津商业老街被拆引发冯骥才等艺术家集体拍照留影……民间的努力也慢慢得到政府的积极回应。尽管很多的老建筑、珍贵的文物遗存已不存在,但至少在社会上形成了一些共识,单霁翔局长所说的“保护不力”的现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

  中国是一个文物大国,这一点从此次文物普查已经新发现文物55.03万处就可以得到佐证,不过,文物再多也不应该随意挥洒,听任大批凝聚了丰富历史文化信息的文物在时间的磨洗中消失,甚至被人为地灭迹。中国人的文物意识也不能说薄弱,这些年来越来越热的收藏热也证明了我们的“好古”,而热衷文物收藏也不应该仅仅将其视为可居之奇货,还应该有一点“兼爱”的品格,以为后代子孙存留下更多的文化痕迹;中国的城市化也是现代文明的必由之路,但我们想要的城市化图景中,应该是“富而好礼”、人和自然环境包括城市建筑和谐共存的城市化图景。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