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人口老龄化是谁的终结者?
时间:2012-07-20 13:52:31 

     根据教育部日前公布的消息,2010年全国共有957万人报名参加高考,比去年减少约65万名;计划招生657万名,平均录取率比去年提高近7个百分点。

    据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姜钢介绍,今年高考报名人数是在2008年达到峰值后第二年下降,主要原因是适龄人口和高中毕业生减少。农村考生报名人数继续增加,为592.2万名,所占比例由2001年的47.3%增至今年的61.9%,年均增长1.4个百分点。

                                                                        ——引自最近新闻媒体

    经济学家都把目光集中于供给和需求,这本不错,但是我们不要忽略,连接供给和需求的人,对人的欲望和行为的分析应当时刻成为经济趋势分析的核心。

                                                                         ——题记。

    这则新闻或许使这两天参加高考的考生感到少许轻松,但从长期看,似乎不是一个好消息。

    第一点:如其说改革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不如说改革启动了城市化,这就是“中国模式”成功的奥秘。

    传统的“中国模式”是:通过外在政策启动城市化的大幕。在要素供给领域,我们正在由劳动人口超量低价供给(由二元经济结构引发的收入级差)+资本市场从抑制走向开放+社会财富转移效应引发的企业家精神+世界范围的技术进步和市场开放生产出价廉物美的产品。这种价廉物美的产品反过来强化了原来的过程:更加促进城市化加速,更加促进资本市场市场化、更加刺激企业家精神。(下图)

    从下图可以看出,城市化就是中国经济目前运行的动力,也是三十年来中国经济不断增长的奥秘。所谓的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政策和理念,只是针对城市化进程的消极后果提出的一种规划性、辩证性反思,它并不否定城市化本身。

    宏观调控也好、制度变革也好等等都是通过调控城市化进程和速度来调控经济。

    此外,我们必须认识到,城市化的动力有两种,一是外在引致动力,一是内在自然动力。所谓引致动力,是指以中国为代表的国家利用二元经济城乡差别、通过释放制度能量来引导人口向城市集中;所谓自然动力就是指中国农村人口在农村的过渡生产引发的自然“溢出效应”。当落后地区的人口生产维持在一定水平上,人口城市化的自然动力就自然存在。

    第二点:老龄化对城市化釜底抽薪。

    人口老龄化对城市化的消极作用就体现在它消减了其自然动力。反过来,广大的农村还形成了反城市化的动力:在一段时间内,青壮劳动力在城市自然沉淀,但是他们却无法彻底割断和乡村的联系:他们的父母、兄弟、亲戚还有大部分在城市。(春运现象就是反城市化的表现)。到一定时间后,他们在农村的资产就必须被处置或者被托管,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农村不动产供给市场。(但无人买单)所以,在未来,不排除出现这样一种局面:不动产市场,在城市供不应求,在农村供过于求。由此形成了同意交易标的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天壤之别的价格。

    第三点:老龄化对对经济增长釜底抽薪。

    从中国经济增长的角度看,人口老龄化直接影响了“中国模式”。人口老龄化是有一个过程的,在一个国家人口老龄化前期,它就表现为劳动力适龄人口的不足。从中国的现实看,高考报名人数下降只是一个前兆,它意味着四年以后高素质就业人口的下降。它意味着未来中国人找工作不会太困难。它意味着未来中国企业面临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压力。青年人不仅是生产的主力军,而且是消费的主力军,青年适龄人口数量下降,又将进一步引发消费需求的减小。这样中国企业在国内市场上就面临两难之境:在要素供给市场上,要素成本上升,在产品市场上,需求下降。一句话,人口红利在生产领域的正面效应逐渐消失。所以说,中国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第四点:老龄化成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内在动力。成为原经济增长方式的“终结者”。

    哲学上讲,内因才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老龄化成为30年来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内在真正推动力量,之所以说它是内在动力,是因为,这个趋势是从经济运行系统内部影响其运作模式。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屡屡被政府提起,但执行效果并不好。这证明,通过市场和政府来执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都不好。因为它都力图在制度层面去制约影响人的自然欲望(在城市化过程中,人们对生理、安全的渴望源自人的天性,这种需求只有通过物化的产品如住房等满足,这就决定中国的经济增长是“形而下”的,是在一定时期内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而去年全球召开的哥本哈根大会表明,通过世界各国的相互制约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低碳化”生存在短期也是徒劳的,这还有一段长时间的路要走。因此,而老龄化则有可能成为经济运行系统转向的内在动力。

    老龄化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作用具体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老龄化导致的城市化减速或终止引发物质需求萎缩,经济系统对服务需求供给缺位。如以前所述,人口移动的速度一旦下降,人们对物质的渴望就会降低,物质短缺似乎瞬间就不见了,这时候,只有“善变”的企业才能存活下来。这些善变的企业必然是顺应了消费群体欲望的变化规律。它们能够深入挖掘消费群体对服务的需求。

    二是,在金融领域,由于老龄人口的大量资产被继承下来,在资产处置过程中被货币化,这样就形成了大量的沉淀资产,这些资产需要银行等金融机构来打理。若干年后,银行更多地由基于储蓄的银行变为基于理财的银行。

    结束语:

    人口老龄化比想象之中来的要快,我们天天在叫喊着,狼来了,狼来了,这次狼真的来了。我们准备好了吗?

经济学家都把目光集中于供给和需求,这本不错,但是我们不要忽略,连接供给和需求的人,对人的欲望和行为的分析应当时刻成为经济趋势分析的核心。

经验告诉我们,当事物保持一个渐进线性的变化时,它就是正常的,它符合社会各方的利益。因此我们或许应该回到马尔萨斯,重新审视我们的人口政策,使保持社会一个适度的人口供给速度。我们必须认识到,平衡、控制我们人口供给速度就是平衡我们的经济运行系统。这样我们也能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做好渐进式的准备。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