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政府责任的体现,基本公共服务原本应该无差别供给,然而,依附于户籍管理体制的配给方式,使得一座城市划分出泾渭分明的两种群体——教育、医疗、就业、保险……几乎所有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都因户籍的不同而被区别对待。承载了太多附加功能的户口本,也不仅仅是一种身份的体现,更是一种资源享有权的确认。基于此,越来越多的人寄希望于凭借一纸户口改变今后的命运。户口买卖明码标价,为了得到户口不惜忍受不喜欢的工作,甚至以婚姻幸福为代价。大城市户口含金量越来越高,主要是因为它附带太多的公共服务和福利待遇。
户籍制度的基本功能是证明公民身份、提供人口资料以及方便社会治安管理。确立于计划经济体制中的“二元结构”户籍管理体制,曾经发挥过重要的历史作用,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生产力的显著提高,“划地而居”的户籍管理日渐成为阻碍人口自由流动的障碍,同时也造就了太多福利待遇的不公——令人痛心的“同命不同价”、屡禁不止的“高考移民”……哪一项不是因一纸附加了太多利益和功能的户口而起?外来人口同样为城市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因为出生地的差异而拒绝与他们共同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显然有失社会公平。
制度设计的公正与公平,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改革制约城乡协调发展的二元户籍制度日渐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尽管早在1998年7月底,国务院就出台了旨在改革“二元结构”户籍体制的新的户口管理政策,时至今日,国内户籍改革总体进展依然缓慢,改革目标也远未实现。究其原因,附加于户口之中的各项福利待遇很难被一一剥离。在此背景下,尽管上海、广东等地区都在尝试以“积分入户”为主的户籍改革,但结果却并不令人满意。道理其实很简单,在公共服务水平地区差异明显的背景下,完全放开户籍管理,显然是一座城市难以承受之重,而只要仍然存有一定的“门槛”,则几乎不可避免要受到公平性的质疑。
如果说全盘改革户籍制度一时难以实现,那么,逐渐剥离户籍制度所附加的各项福利待遇就不失为一项有效的措施。如果基本公共服务可以实现不分户籍的平等供给,而不是依靠户口划定的身份获取,那么户口本身的含金量将大大降低,户籍改革的阻力也将大大减小。如此一来,不仅户籍制度改革难题求解有望,同时也有助于解决由此派生出的各种社会问题。更重要的是,只有在摆脱户籍限制之后,基本公共服务才更加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