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9月20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株洲市整体推进城市转型升级纪实
时间:2012-07-16 10:11:44  来源:红网 
本报记者 周怀立

  许多人都没有想到,一道“绿色”的流动风景,会引起国内、甚至国际惊艳。这就是株洲市的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

  7月10日,为期两天的环保节能型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发展战略研讨会在株洲结束。会上,来自新加坡、韩国、泰国等国近50位交通专家以株洲公共自行车为例,讨论改善城市公共交通的路径。泰国专家表示,很想在泰国复制“株洲模式”。

  据统计,株洲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自去年5月开通以来,已设立1000个租赁点,投放了1.6万辆车,市民办卡超过16万张,且以每天300张左右速度增加,借还车人次已达3300万。目前,国内已有100多个城市的代表慕名前来参观学习。

  今年2月,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曾以《自行车上的城市》为主题,邀请株洲市委书记陈君文、荷兰阿姆斯特丹市副市长何洛琳为嘉宾,讨论两个城市自行车交通发展状况。

  同样令人想不到,抓住公共自行车产生广泛影响的契机,株洲顺势而为,正在打造一条集公共自行车生产、销售、运营、后台软件研发与管理一条龙产业链,第一辆自行车即将下线,并已拿到国内30亿元订单。

  从造出新中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第一台电力机车,到今天开始生产汽车发动机、新能源汽车、公共自行车,株洲以产业之变,踏上了一座传统工业城市整体转型升级的不凡历程。

  压力与动力——

  “三个转变”推动“株洲转型”

  2005年,株洲走到了一个历史拐点。这年,株洲再次戴上“全国十大污染城市”的黑帽。

  透过黑色烟尘和刺鼻气味,株洲人感到一种危机感。重工业比重大、源头产业比重大、耗能污染企业比重大——“三重”特征成就了株洲过去的辉煌,如今却使株洲必须承担沉重的责任。

  知耻而后勇的株洲重拳出击治污,于2006年成功摘掉了黑帽子。初战告捷,株洲人并没感到轻松。因为“摘帽”不是目的,最终要的还是发展,治污的压力恰恰给他们带来了发展的动力。而发展不能再走老路,要寻找新方式、开辟新路径。

  “强调转变发展方式,并不是要降低发展速度,而是要提升发展质量。当前,株洲最大的任务还是要加快发展。我们的整体经济形态还是‘自行车’经济,一旦减速或停滞不前,就难以掌握平衡。”对此,株洲市委书记陈君文有着清醒的认识。

  2007年,国务院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株洲产业转型迎来了历史性新机遇。株洲作为核心区之一,担负起了探索试验的重任。

  从这时起,“变”已经变得不可逆转。而株洲之变,开始集中体现在“三个转变”上。

  从“高碳”向“低碳”转变。告别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大力推广应用节约资源的新技术、新工艺,着力减少能源消耗,减低污染排放。

  从“制造”向“创造”转变。把自主创新作为转方式,坚持在核心技术上求突破,在高新技术产业上下功夫,培育壮大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从“黑色”向“绿色”转变。牢固树立“宁可牺牲GDP,也要青山绿水”的环保理念,一方面坚持重拳治理污染,有效减少环境负荷,一方面注重加强生态建设,改善城市环境。

  变是痛苦的。几年来,株洲市以牺牲30多亿元工业产值、3亿元税收为代价,先后关停污染企业123家。

  变又是充满希望的。“十一五”期间,全市万元GDP能耗下降21.5%,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60.8%。

  继承与创新——

  新旧衔接迸发“株洲力量”

  今年6月8日上午,株洲高新区栗雨工业园北汽株洲分公司。北汽集团代表宣布,该集团在核心部件生产研发上取得重大突破,首款自主研发的发动机“BSEA-12”下线,并将于2015年达到年产50万台整机的生产能力。

  在北汽首款发动机下线的同时,设在株洲的南车时代电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加紧生产早已定型的电动汽车。该公司是我国第一家集电动汽车整车、关键零部件研发、制造和试验检测于一体的电动汽车制造公司。加上另外两家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株洲市向着2015年生产1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目标稳步推进。

  在株洲,汽车产业几乎一夜间崛起。在市委、市政府强力推动下,汽车、电动汽车以及风电、太阳能光伏、现代物流、动漫、通用航空、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正在成长为改变株洲发展格局的支柱性产业。

  但新的转型中,株洲不会割裂历史,株洲有着自己的坚守。

  “做强传统产业,做优新兴产业,做大经济总量,使优势产业高端化、传统产业优质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构建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两型’产业体系,打造实力株洲。”株洲市市长王群这样诠释株洲产业的继承与创新。

  近几年,株洲投入数百亿元技改资金,推动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改造提升轨道交通、冶炼、化工、烟花、陶瓷等传统优势产业。

  “南车株机”瞄准“低碳出行”开发新品,今年上半年出口额突破5亿美元,居全国同行业首位。

  株冶多方融资30多亿元,引进先进技术与设备,推广“绿色生产”,推进产业升级,使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85%,将实现铅、锌两大系统废水零排放、废渣零堆放,并以每年50万吨的锌产能稳坐中国锌冶炼头把交椅。

  老树新花,同样花香四溢。依托传统企业,株洲投资80亿元的株硬精密工具产业园开工,投资30亿元的南方宇航高精传动项目启动,国内最大功率永磁同步牵引电机下线,国内首款防冰冻型叶片问世……

  新旧衔接,力量迸发。目前,株洲生产的大功率交传机车、城轨地铁车辆、高速动车组牵引电机、高分子绝缘材料、中型航空发动机、新能源电动汽车、数控工具等10余种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国内同行业前列。

  谋远与抓大——

  厚积能量创造“株洲精彩”

  产业转型,效果初显。

  但株洲之产业转型,不在谋一时,而在谋长远。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几年的转型之路,株洲最重要的收获,不是创造了多少GDP,而在于不断蓄积着新一轮发展的能量。

  能量,来自产业发展生态的转变。曾经国企独大的株洲,民营经济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了60.8%,占据了全市GDP总量的55.7%,创造了全部企业利润的50.2%;曾由大企业一统江山的株洲,去年规模中小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总量的75.8%,对经济增长、财政增收、社会就业的贡献率分别达到80%、75%、95%。

  能量,也来自株洲人的决心、自信和气派。2008年底,国际金融危机的阴霾密布,可同样受到冲击的株洲,却令人吃惊地作出了打造“五个千亿产业集群”的战略决策——10年内,在轨道交通、汽车及零部件、航空航天等领域打造5个千亿产业集群。

  2009年,株洲的GDP刚刚跨过1000亿元大关,却一下提出打造5个千亿产业集群,外界难免有些疑惑,但株洲人却成竹在胸、底气十足。底气来自其技术创新的实力。目前,株洲已建立国家级技术中心7家、省级技术中心17家;连续3年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过200项,连续14年申请专利总数保持全省第二,连续5年在全省新型工业化考评中夺得一等奖;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已占工业总产值的48%。

  底气来自于骨干企业的活力。通过采取特殊奖励、特殊政策、特殊服务“三特”措施,株洲市大力实施“5115”工程,致力培育5个以上年销售收入过100亿元、10个以上过50亿元的旗舰企业。去年,全市19家“5115”旗舰企业总产值突破了1000亿元。

  漂亮的转型,有力的升级,已厚积成巨大的能量。明天,株洲更精彩。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