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筐上锁之所以引来公众的关注与戏谑,是因为这样的画面太过于无厘头,甚至有着可引为笑谈的怪诞。但平心而论,“市民上班时间打球会影响党校教学和正常办公”的解释,也并非毫无道理的搪塞与诡辩。当然,就事论事,篮筐上锁确实有点太过了,“将锁打开”并寻求市民锻炼与不影响教学和办公的和谐统一,当为切实之举。
在篮筐上锁的背后,其实凸显的是公共运动场所太少的尴尬。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为1.03平方米,在我国现有的体育场地中,分布在校园中的占体育场地总数的67.7%,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占9.2%。其他主要分布在乡镇、厂矿、宾馆、老年活动场所等,在公园中的仅占0.7%,在广场中的仅仅占0.61%。也就是说,如果普通市民要想锻炼身体,真正属于公共体育场地的只有公园和广场,而这些场所恰恰是体育场地最少的。
按照《全民健身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公办学校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从这个意义上讲,党校篮筐上锁不仅是荒唐之举,同样也不符合《全民健身条例》的精神。其实,作为拥有最多体育场地的学校和机关及企事业单位,为公众开放理所当然,但在实际操作中,因为其学习和正常办公的需要,开放程度往往有限。个别时候,市民和学生争体育场地的尴尬就不可避免。
笔者认为,公共体育场地少,无法满足公众使用需求的矛盾将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因此,除了希望国家能大力发展城市和乡镇公共体育场所的建设,就目前来看,亟需重视和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利用好学校、机关及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运动场所,在满足公众锻炼需求与保障教学和办公环境之间寻求平衡。否则,令人瞠目的篮筐上锁现象可能不会再现,但公共体育场所对公众拒绝与限制的现象却仍会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