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原新 在城市居住6个月以上,即统计意义上的城镇化人口。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为69079万人,比重达51.27%,占比首次超过乡村人口
2亿进城务工者“一只脚在城,一只脚在乡”;一些地方的土地快速城镇化,失地农民“被上楼”。他们中多数未能享受真正市民待遇
我国的实际城镇化率基本可以断定介于37%—41%之间
本报记者夏斌(以下简称记者):中国每年有1500万人口向城市转移,相当于转移了一个伦敦。但也有人说,中国的城镇化率有“水分”。如何看待这种说法?
原新:判断城镇化率高低,焦点是把握流动人口的归属问题。在我国,城镇化率的概念更多是指“居住地城镇化率”,即只要在城市待了6个月以上,不管是户籍居民还是流动人口,都属于统计意义上的城镇化人口。按照这一标准,包括2.3亿常住流动人口在内,2011年我国的城镇化率确实迈上了50%的大关。
但是,长期居住在城镇的农村流动人口尚没有真正融入城市的生产生活。严格来说,如果把流动人口全部视为农村人口,并还原到户籍登记地,那么我国的城镇人口将只有4.61亿,城镇化水平仅为34%左右。如果将一半的流动人口还原为农村户籍,那么城镇化率的数值将变为42.73%。
一般认为,人口城镇化不是单纯的人口迁移和集中的现象,而涉及人的生产、生活方式演变及城镇现代化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综合考虑是否享有居住地社保等多种因素,我国的实际城镇化率基本可以断定介于37%—41%之间。
■人口城镇化的实质,是工业化过程中人口逐渐向城镇的集中。我国人口城镇化存在过程快速、水平虚高和质量偏低现象,其根本原因是流动人口的城乡归属不明及相应的社会公共政策配套滞后
■只有城市新移民能够获得包括教育、医疗、住房、社保、就业与收入分配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公平获得参与城镇经济社会建设和分享发展成果的机会,才可称之为高质量的城镇化
失地农民未享市民待遇,这种“城镇化”须改正
记者:中国的城镇化用30年赶上了西方一两百年的城市化进程。在超过50%的城镇化人口中,除了“虚胖”,我们还应该注意哪些容易出现的问题?
原新:其实,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城镇化率年平均增长1.01%,而德国1890年至1900年间年均上涨1.2%,日本1950年至1980年间年均增长率也近1.29%。可见,中国城镇化速度在世界发展史上并不特殊。目前,大部分欧美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水平都达70%以上。按照这一标准,我们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把握以下原则:
首先,人口城镇化水平只是一个表象,其实质是工业化过程中人口伴随经济社会现代化逐渐向城镇集中。我国人口城镇化存在过程快速、水平虚高和质量偏低现象,造成这个特点的根本原因是流动人口的城乡归属不明以及相应的社会公共政策体系配套滞后。只有城市新移民能够获得包括教育、医疗、住房、社保、就业与收入分配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公平获得参与城镇经济社会建设和分享发展成果的机会,才可称之为高质量的城镇化。
其次,不能只要土地城镇化。近年来,我国土地城镇化速度远超人口城镇化速度。城镇化的本质是农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城镇化,而目前的现状是农村大量土地被征用,一部分农民“被上楼”或被就地城市化,但多数未能享受到真正的市民待遇。这种“伪城镇化”必须改正。
还有,城镇化不是“万能钥匙”。城市是人类集约资源、提高生存质量和发展能力的自觉选择。然而,城市承载力不是无限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也并不意味着“三农”问题会自动地迎刃而解。
涌向城镇的流动人口长期边缘化将致“社会病”
记者:到2030年,中国的城镇化率预计将达到70%。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进入城市,会出现哪些新问题?
原新:伴随流动人口大规模涌向城镇,有许多衍生问题渐渐浮现。
一、城乡户籍制度的实质性改革步伐缓慢,导致流动人口长期处于边缘化。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的流动人口从事建筑业、工矿业等高强度体力工作,高达40.9%的被访农民工反映找不到稳定的工作;被调查者90%以上每周工作超过5个工作日以上……因享受不到基本的权益保障,不少人产生了自卑、压抑、失落、孤独情绪。
二、基本公共服务提供落后于城镇化发展。调查显示,74.8%的流动人口未参加任何保险;2/3以上的流动人口不去正规医院看病,原因是缺乏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欠缺,已影响到城镇化人口的发展权。
三、人口城镇化衍生新“三农”问题。伴随着人口城镇化,农业从业人员逐年减少、组织涣散且呈现老龄化和女性化特征。同时,大量的农民变成单一的粮食消费者,无疑给粮食安全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51%的城镇人口中可能出现“逃离北上广”现象
记者:从巴西、墨西哥来看,单靠几个特大型都市来承载庞大的流动人口,将导致城市无序扩张乃至“贫民窟”现象蔓延。请问,中国应该如何优化城镇布局和形态?
原新:中国的城镇化人口在国土分布上“一头大”,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和中部地区;人口在大中小城市分布也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大城市。我们要走出一条不同于拉美模式的城镇化道路,既要强调以工业化来支撑城市化,也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应把小城镇和中小城市的产业基础做强,有产业以后才能支撑相应的人口,才能吸引人来就业、定居。
这个趋势其实已经冒出了一些苗头。比如,农民工跨省流动的比重,在2008年达到高峰以后,近3年来都在下降,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省内就业。事实上,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工业化、城镇化的空间布局必然会变。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人口向中小城镇转移,是一个趋势。我估计,现在51%的城镇人口里面,还会有相当一部分人进行“二次迁移”,即所谓“逃离北上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