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霸权式的乡村观察
时间:2012-06-25 14:23:06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刘雪婷 

    看起来莫名其妙的政令法律,其背后往往隐含一套与观者所处的时代与地点相异的伦理系统。对百年前的中国人而言,“禁放鞭炮”可能是滑天下之大稽的奇怪政令,而如今,各地论证管制烟花爆竹的合理性时,既提及鞭炮带来的烟尘、噪声,也提及它可能对马路上的公共财产带来的损失,以及它对人身的危害。

    烟花爆竹的“问题化”过程背后是一系列观念的复杂转变,城市中的气味和声音如今被纳入政府管制范围,巨大声音不再拿来说明节庆的热闹、象征仪式的成功,而成了危害公共空间宁静、伤害居民身体的污染源。“热闹”被翻译成“噪音”,制造噪音不仅成了违法之举,而且象征落后与自私,是不文明的“陋俗”。

    这样,法规不仅规范人们的行为,而且通过自身作为伦理体系对是非标准和规范界限的不断重新界定,引导甚至逼迫人们反思文明与落后、浪费与节约、正常与变态、对错好坏的一整套价值系统。

    又比如,纽约城在窗户中不准演木偶剧,这像是喝多了的立法者异想天开,其背后一方面是城市对自身街景的敏感,另一方面是对公私界限的界定:每扇窗户都构成城市公共景观的一部分,木偶剧在自家客厅中演出尚是私人娱乐、与公众无涉,而若在窗子背后面对大街演出,政府与法律就要求介入。

    “民风不正,需加严管”。在这套我们耳熟能详的说法中,民间的日常生活中陋俗遍地,百姓因其易受诱惑、不够开化的特质而必须受知识与道德的引导,通过立法来规范道德成为政府的责任,否则,“公序良俗”轻易就变成“伤风败俗”。

    有趣的地方在于这套话语中哀叹与向往的结合:将乡间定义为愚昧和不开化的同时,它也被视为淳朴良善,与现代都市的光怪陆离相对立;它甚至有足够的功效,能以朴素本真,既荡涤个体的灵魂,又消除文明的腐败。

    对乡村的定义从来不是独立存在的范畴,而始终与文明、城市、现代、知识这一系列范畴对应存在,相互定义,对乡村风俗的赞赏与批判同时构成对现代性和文明的反思话语。

    譬如,在市场改革前的中国,当积攒与生产是主导价值时,农村的消费习惯往往被用于象征一套不理性的浪费逻辑,用“浪费”解释和批判乡村的赌博习惯和村民将积蓄用于建庙拜神等仪式。而在如今的大众消费浪潮与政府扩大内需的政策下,消费成为新价值,农村又常常被拿来代表过分节俭,其消费习惯不再被想象成惯于浪费,而是缺乏品位和过度积蓄。 

    社会科学构筑了一套中国特殊论话语,先是将中国理解为建筑于人情之上的社会,再以此理解中国的家族企业等现象,解释中国为何未发展出理性资本主义和现代管理的企业。可当人们批判市场带来的全面商品化倾向时,中国的人情观,尤其是乡村中互助、送礼的风俗,又成了抵御金钱和市场的腐蚀性力量带来的社会解体的重要堡垒。在这套具有弹力的话语中,同样的乡间风俗有时被当成腐败陋俗和迷信,有时又成为地方政府争相抢夺占有的无形财产。

    因此,宗教与迷信,其间界限游移不定,艺术与庸俗也不断经受新的定义。像黄梅戏这样的民间演出曾经被视为“淫戏”被政府禁止、也是知识分子文化改良的对象,如今却成为中国文艺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贴上文化遗产的标签,附加以巨大的审美与伦理价值。

    在这套理解建构的古代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两套对比中,乡村既是批判对象,又是精神寄托,它“保留”的传统和中国性既是文化包袱,又是中国找寻独特发展轨迹、探索未来可能性的文化根据地,为非西方的未来提供活力与本原。

    “每个人都在看我,但没人看见我;我只是个符号。”这是影星玛丽莲·梦露曾发出的哀鸣。把美国上世纪60年代的影星与中国乡村作比,这或许看起来颇为突兀;但在现代中国的改革话语中,乡村也被降解为一个文化符号,以至于在碰到乡村现象时,评论者往往倾向于仅从文化角度分析,而城市人口和所谓精英人群、职业人群,则常常在评论者的话语中成了按经济原则行为的理性人。

    比如,在一些地方,摆酒是乡民在有较大开支时募资的渠道,与农村融资不易、贷款难、金融渠道不畅有关;然而这些似乎都溶解在一套对“风俗”的霸权性文化解释之下。在这点上,知识分子也往往并不比政府调查组对乡村有更多理解。无数写字的人把乡村作为怀旧对象,哀叹乡村的消失,但是,老家的空间和日常生活,难道只是一片油菜花地?在怀旧中乡村只能朴素、诗意、基于土地,它不能与商品、钱,或是对商品和钱的向往有关,否则它就不是乡村,或只能是扭曲、异化的乡村。这种视野下,乡村只是符号而已。

    霸权式的观看和解释抽空了乡村的现实。大量的有关乡村的写作和政府调查,都基于既定范畴不断作着符号的再生产,而无益于对乡村的理解。批判十分容易,但批判者忘记了村民的集资窘境和经济逻辑,而把他们降解成深深受困于、仅仅受困于风俗习惯的群体。一些政府官员认为改变风俗,乡民便得到解放,而批判者呐喊,“去掉了风俗,乡民还剩什么?”我们都在观看乡村,但我们没看见它。

    (作者系美国芝加哥大学人类学博士生)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