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关注留守儿童生存困境 乡村“野草莓”怎样有春天
时间:2012-06-01 10:17:49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李泓冰 
    “六一”儿童节,孩子们的好日子。可是,在江西宜春塘溪村的王家,有5个孩子再也过不上儿童节了——相约去采摘野草莓的他们,在水塘中溺亡,父母在外地打工,祖父母年迈,这个家的未来骤然崩塌……

  据央视报道,农村儿童的群体性溺亡事件时有发生。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村留守儿童远离父母监护,有如散布原野的“野草莓”。当孩子们接近危险时,无人提示,乏人搭救。威胁他们的,还不独是水与火的无情,更有心灵上的情感荒漠,他们对社会、对家庭、对父母都有严重的疏离感,甚至从极度的亲情饥渴中生出恨意。

  在谈到孩子的话题时,媒体通常更热心关注的是,小升初拼抢、小胖墩儿现象、高校自主招生等,集中于城里孩子“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而不是农村“野草莓”们的基本生存困境。倘若任由这些“野草莓”在乡村“野蛮生长”,缺少父母关爱、缺乏安全感的他们,会不会引爆接踵而至的各种社会问题:失学、失业、失婚,家庭失和、犯罪率上升……

  教育公平是衡量社会公平正义的一个基点。乡村大量留守儿童面临家庭资源、社会资源和教育资源的失衡,人生上升的空间逼仄。其责任不在他们的父母,而在于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对乡村的多取少予。这造成了城乡人力资源、教育资源、社会保障的巨大反差。对乡村儿童来说,暂时处于底层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孤独的成长过程带来的安全感缺失、反社会倾向,更有城乡二元结构侵蚀着他们向上的希望。

  在这样的严峻现实中,有没有更好的渠道,给“野草莓”们输送物质和精神的养分?让父母返乡显然不现实,那么,从教育入手是否可行?借着教育投入占GDP超4%的承诺在各地渐次实现,不妨由政府牵头,大力巩固并改善乡村教育,大幅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多种方式鼓励城市富余的人才资源向乡村教育流动,给留守儿童更多关爱和希望。

  当下,农村学校营养午餐的试点正在进行,乡村学校的盲目撤并也得到反思。改善留守儿童的困境,我们在寄望于政府的同时,同样寄望于乡村学校和老师,他们是孩子们的文明之光和情感之烛。当年,叶圣陶、陶行知等大师级教育家,都曾身体力行从事乡村教育;不少县、乡的中小学校长,曾是当地颇受礼遇的社会贤达。今天,进一步提高乡村教师的社会地位,提高乡村教育的条件和质量,对于点亮“野草莓”的人生希望,至关重要。(李泓冰)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