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刚需”背后的深层原因是社会保障不足
时间:2012-05-25 09:38:07  来源: 南方都市报   作者:张兴波 
    今年春节以来,各地楼市普遍呈现出价跌量升的态势,有些城市的有些热点区域甚至出现“小阳春”现象。在国家一再重申抑制投资性购房的政策背景下,“刚需”一族急不可待的入市冲动让很多人有些始料不及。

  指责年轻人买房过于简单化

  所谓“刚需”(刚性需求),并不是严格的经济学意义上的概念,而是指那些具有强烈的购房愿望,目前尚未拥有住房且急于结束观望状态的需求者。“刚需”一族大都具有年轻、适婚、无自有住房的普遍特征,一般只能选择小户型低价位的楼盘。“刚需”的后面往往是两个家庭的合力支持,因而绝不是一种年轻人的草率决定和一时冲动。

  对于“刚需”一族强烈的购房愿望,尤其是他们超出经济能力的“超前需求”,社会上有许多不理解甚至责备的评价,最典型的莫过于中年人拿自己过去的经历做比较而说明不应该在如此年轻时就非拥有自己的住房不可,由此进一步扩展到对“丈母娘购房需求”的指责,甚至联系到独生子女原因而对80后、90后作出“不能吃苦”等等的道德评价。

  这样的指责过于简单化。笔者认为,“刚需”现象是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诸多因素综合作用造成的,其中社会保障不足是主要原因。

  体制改变,刚需买房变得正常

  第一,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保障模式已荡然无存。改革开放前,中国对城市居民尤其是全民所有制单位人员采取“包办一切”的方式。那时候年轻人普遍没有自己单独的住房,但是根据看得见的规则可以预见未来分房的时间。在那样的年代,丈母娘选女婿不会看有没有房子,但一般会要求全民所有制的工作单位,因为一个过硬的单位意味着对未来的保障。当时有一个很形象的词汇叫“铁饭碗”,很好地描述了保障的本质。不应该忘记的是,原有的模式保障程度低、效率低下,严重束缚个人才能的发挥,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怀念那样的年代。这里仅仅想强调,那时候年轻人不能拥有自己的住房是那个年代的正常现象,放在那个年代来理解甚至不觉得无法忍受,不能拿来作为指责如今“刚需”一族的理由。(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第二,“刚需”群体如今不得不支付租房成本,算经济账往往并不划算。房租成为年轻人生活中的最大开销。房租和月供往往相差不大,但拥有自己住房可以使人更有安全感和自豪感,甚至可以使人开始更为长远和稳定的生活与工作计划。相反,租房要随时面对租金上涨或提前搬迁等问题,生活稳定性无从谈起,这也是丈母娘们最为女儿担心的地方。因此,如果比较不同时期年轻人的居住状态,如今的年轻人显然更倾向于早点购买住房。

  刚需买房是买未来的保障

  第三,在社会保障并不充分的现实情况下,自有住房其实承担了相当大部分的对未来保障的任务。众所周知,养老保险的退休工资以如今的生活水平衡量明显偏低,职工退休以后生活质量下降难以避免;医疗保险并不能实现全覆盖,大病急病仍是家庭致贫的主要因素;失业救济和最低生活保障方面的标准与物价严重脱节,还有子女教育方面的巨额费用等等。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否拥有住房已成为一个家庭能否在一个城市长期立足的关键因素。以现实情况看,拥有住房的年轻人在城市谋生往往不成问题,在中国劳动力供应逐步趋紧的情况下尤其如此。因此,“刚需”一族实际上是用住房来给未来提供保障,或者至少是以住房为不充分的社会保障提供必要的和有效的补充。

  延伸一点来看,社会保障不足不但已影响国家扩大内需的战略,而且也使房地产的宏观调控努力被部分抵消。但从积极的方面看,国家的长治久安正是依赖于国民的安居乐业,因此政府应当适时地对“刚需”给予政策支持。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