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9月20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湖泊,离不开的生存源头
时间:2009-11-11 10:25:38  来源:三峡新闻网  
    解放初期,当阳草埠湖镇大面积的围湖造田,以发展农业。
    因环境遭到破坏,当地长期不断地受到水灾、旱灾的侵扰。从围湖造田到退田还湖,半个世纪以来,草埠湖走出了一条曲线的发展道路。
从造田到造湖
    草埠湖方圆100平方公里,由大小37个荒湖组成,解放前芦苇丛生、沼泽遍地,是著名的水窝子。
    一位在上世纪50年代从上海来到湖北援助农村建设的知青回忆说,当时来到农场,满眼看去就是一片“湖连着田,田连着湖的耕地”。
    在对草埠湖的开发过程中,来自全国各地的大批干部职工和上海、武汉、宜昌三市知青付出了异常艰辛的努力,经过两代人的奋斗,共填平了8万亩的湖面,成为了农田和棉田,而种植棉花也成为了草埠湖的支柱产业。
    虽然围湖造田得到了经济效益,但是自然环境遭到破坏后,带来的危害也随之而来。
    50多年来,草埠湖水灾、旱灾连续不断,给当地的农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在建国初期,灾情严重时,国家不得不从外地调拨粮食来供应当地居民的需要。救灾引起的人员伤亡也时常发生。
    草埠湖镇政府一位干部说,在围湖造田的建设过程中,形成了大片的低洼地,河畔滩涂地,这些地方都是灾害频发的薄弱环节。
    草埠湖政府意识到,过于围垦湿地,导致生态失衡,气候反常,是当地深受其害,水灾连年不断的原因。
    当地开始反思人与湖泊环境的关系,对当地的菱角湖、木闸湖、炖钵垸、季家湖等地势低洼处实行退田还湖、退田还滩,同时利用这些水域发展水生蔬菜、水产等养殖业。
    近十年内,当地在沮漳河两岸已经退田还滩万余亩。草埠湖的曲折历程,似乎说明了湖泊与人们生存的密切联系。
村书记的拯救议案
    尽管有的地方已经意识到了湖泊的重要性,但对于水域生存状况的担忧并没有减退。
    如果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位于宜昌西陵区的沙河水域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像东湖一样,仅仅只残存下一个地名。
    由于兴建葛洲坝水位抬升,贯通长江的沙河水域在西陵区窑湾乡蓄积成湖,一度曾是良好的渔业养殖水系。但现在,它已经成为影响当地村民生活的“心结”。
    水源污染、河道被淤积挤占,是沙河面临的最大困境。这个曾经清水流淌、能够下河摸鱼的水域,近年来面积不断缩小,而且水质恶化,已经严重影响了当地村民的生活。
    孙元金是宜昌市人大代表、窑湾乡沙河村党总支书记,多年来,他多次呼吁对这处水域进行整治和清理。2009年初,他再次以人大代表的身份,向政府提交议案。
    11月10日,当地村民向记者反映,沙河在此处蓄积成湖,原有面积约230亩左右,而近年来,水域实际面积正在逐年急剧减退。
    令人忧虑的是,这些被填埋的湖面已经无法再恢复。
    此前,本报曾多次接到沙河被非法倾倒建筑垃圾的举报电话。管理部门表示,也阻止了多起单位、个人的非法填湖行为,但由于执法力量不足,非法倾倒的现象仍是屡禁不止。
    沙河村主任陈林说,目前沙河水质依然没有明显改善,同时村里多次制止私自填埋湖面的行为。“我们非常关注对沙河的改造项目什么时候能够开始。”
临水而居的渴求
    在城市化进程加快,非法填埋、生活污染等人为因素不断威胁着天然水域的生存时,相反更多人渴望临水而居,希望城市内能多一些能给市民提供生活、休息的景观水体。
    这似乎形成了一个悖论。
    今年8月8日,在征求多方面意见后,总投资1.2亿元、酝酿7年之久的运河公园在宜昌动工建设。政府寄希望这一城区最大湿地公园,能成为丰富市民生活、留住外来游客的一个休闲场所。
    运河建设单位表示,运河联系着宜昌的过去和现在,“水”将是运河公园最主要的特色。
    根据设计规划,其中1公里长的人工运河将贯穿全园,以原生态为建设理念,是一处具有休闲游憩、湿地保护和科普教育等功能的城市滨水型公园。
    同时,公园内分布着12个鱼塘,施工中会对这些鱼塘以及现有植被加以保留,形成生态湿地景观水体。
    这个庞大的运河生态公园建设计划2010年年底完工,在此之前,已有51年历史的宜昌运河曾遭受严重的工业和生活污染。
    运河生态公园建设改造的规划中,有一部分即是对运河水质进行净化和过滤。
    市民普遍对这个生态建设计划持着欢迎态度,附近一些开发的楼盘销售商甚至将这一公园的建设作为卖点,来吸引潜在的顾客。
湖泊与城市的和睦
    城市化进程中,人类对自然的干扰日益加剧,城市水文系统也因此受到影响,带来了诸如城市水系锐减,河道被改造、城市水文循环的自然通道受阻等一系列问题。
    这一现象已经引起了许多城市建设决策者以及专家学者的重视。
    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王曦认为,在城市开发中加强对城市湖泊水环境的保护和恢复已经是刻不容缓,“缺乏对湖泊生态价值的认知,片面强调城市湖泊开发的经济利益,缺乏合理的规划,保护湖泊的执法制度尚未建立和健全,都是湖泊水域环境遭到破坏的原因。”
    根据武汉水环境生态专家的调查,该市有56%的河流和89%的湖泊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而全国最大的城中湖——东湖已面临永久消亡的危险,其他湖泊也有名存实亡的可能。”
    为此,2006年8月,武汉出台了系列条规,以保护城市水系。其中规定,在山体、湖泊水域内,除按照规划建设的园林小品及市政公用设施外,禁止建设任何建筑物、构筑物。建设项目临近山体、湖泊的,不得占山填湖、破坏自然山体形态。
    2007年,我国出台了“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的重大决策,提出用10年时间,让受污染的江河湖泊恢复其自然生态。
    2009年11月,刚刚在武汉结束的世界湖泊大会上,再次重申了这一决策。与会的一些专家肯定了湖北在保护自然湖泊水域上的成就,也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
读者建言
    本报推出 “那些从宜昌记忆中被抹去的湖泊”报道后,引起了读者和市民的关注和热议。许多读者主动给本报记者打来电话和发来短信,提出建议和看法。
    ①手机号码为138****2101的读者:除了湖泊,大小溪河的存亡与健康也应引起关注,被填、被截、被改道、被引水、河道被水泥固化成了宜昌各地溪河的普遍写照,如果说污染尚可治理,前述破坏却是万劫不复。
    ②手机号码为139****0233的读者:建议把宜昌这些消失的湖泊作一个记录,看看它们是怎么消失无踪的,从而能让后人以此为鉴,不要重蹈覆辙。
    ③读者董先生:看了你们的报道,我非常有感触。我就居住在夜明珠沙河附近,几年来看到沙河的面积越来越小,不少建筑垃圾就公然往水里填埋,让人非常心痛,而且水质污染也非常严重,希望有关部门能够拿出具体的方案,尽快的对沙河进行治理,不要等待水域消失以后再来惋惜。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