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嫂的高工资突然成为热门话题。据说,近几年来,月嫂工资急剧上涨,甚至达到上万元。为此,有些地方家政协会出台了月嫂指导工资政策,试图压低月嫂工资。最有趣的是某些媒体报道此事的口气:月嫂工资“竟然”超过医学博士的工资。还有好事者在认真地讨论,为什么会出现“技能与价格严重背离”的情况。
月嫂群体的兴起实乃中国社会结构性变迁的一个重要表征。哪怕是在十几年前,哪怕是在城市,家庭还是一个完整的社会合作单位。家庭内部形成的代际劳动分工格局,各地风俗可能有所不同,比如,在北方,媳妇生子,最初若干天,产妇母亲会与女儿同住,照顾产妇和新生儿。因为产妇身体虚弱,母女连心,可以方便照顾产妇自己及新生儿。同时,产妇需要诸多恢复与育儿知识,母女交流那些带有隐私性质的知识也最为便利。产妇略有恢复,可以自理,婆婆则会接过照顾婴儿的责任。当然,她同样具有育儿经验。这样,婆媳两人形成一定分工,共同照顾孩子。随后某个时段,比如,幼儿可以外出时,爷爷也会介入。待到孩子略大,母亲返回工作岗位,照顾孩子的责任就主要由爷爷奶奶承担。
然而,最近若干年来,这套习俗迅速解体,不仅在城市,也在部分农村。这标志着传统社会结构在畸形城市化的潮流冲击下正迅速解体。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月嫂行业异军突起,其工资迅速上涨,说明需求日益增加,也说明传统的家庭分工模式正在迅速解体。这一点的文化社会意义值得人们高度关注。
明了这一变化过程,也就可以理解月嫂高工资之内在理据。称职的月嫂提供的不只是简单的劳动,实际上其劳动强度相当大,更重要的是,她们向产妇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没有这些经验,产妇不知道如何养育新生儿。在一定程度上,她们还向产妇提供情感。简单地说,她们是产妇母亲和婆婆的替代者。她们获得较高工资是理所当然的。医学博士当然掌握了很多书本知识,但未必具有此类经验,也未必有这种情感投入。
当然,月嫂工资快速上涨,也显示了另外一个重要的经济社会变动趋势。前不久回家,父亲正在建房,从中了解到建筑行业普工工资近几年大幅度上涨,老人给出的解释简单明了:“现在的人,没几个愿意干这么重、这么脏的活。”最近还有人提到,快递公司员工的收入似乎在快速上涨。这两个行业与月嫂相当,都属于高强度体力投入的职业,而其工资似乎普遍呈现出快速上涨趋势。沿海工业区的普工工资提升速度也在加快。
企业家、消费者可能在发愁,我站在旁观者立场则想说,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现象。长期以来,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众多,尤其是教育程度较低的普通劳动者数量庞大,知识相对稀缺。在这种情况下,智力劳动相对于体力劳动的收入比就会非常高。用孟子的话说,劳心者的收入远远高于劳力者的收入。这是一种不公平,尽管它似乎不可避免。
近几年来,这种局面迅速改变。一方面,三十年快速工业化吸纳了大量剩余劳动力,普通劳动者不那么剩余了。另一方面,高校规模高速扩张,大量青年接受高等教育,而这会极大地改变其就业预期:一个人一旦接受了高等教育,就不大愿意从事体力劳动,尤其是高强度的体力劳动。这不是中国人的“劣根性”,任何国家都是如此。这些人希望成为专业劳动者(professional),成为中产阶级,成为白领。
这两个方面的力量共同发挥作用之结果是:能够并且愿意从事体力劳动的人的总体规模在缩小,而且可能相当快。而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结构变化,或者由于服务业发展、劳动分工深化,社会对体力劳动者的需求在某些领域呈现增加态势。比如,快递行业、月嫂行业就是近几年快速扩张的。价格规律开始发挥作用:供应减少而需求增加,工资当然上涨。
这种上涨将会产生重大社会后果。简而言之,中国社会将会进一步趋向平等、公平。数千年来,劳力者处于社会最底层,其收入最低,其生存也缺乏尊严、体面。而社会的中产阶级化产生了一个“非意图的后果”:劳力者的收入很有可能超过劳心之中产阶级。在成熟工业化国家,似乎已经处在这种状态:不少蓝领职业的工资收入是高过白领的。白领的职业也许更为体面,但蓝领的货币工资较高。由此,双方的心理优势相互抵消、扯平,体力劳动者获得更多尊严。
由此,知识的崇高地位可能弱化。就人类历史而言,越古老,知识的地位越崇高。经济社会结构之知识化,反而消解了知识相对于体力的优势。当然,地位趋向下降的知识主要是技术性知识,人通过生命过程所积累的经验性知识、实践性知识的地位,似乎呈现相对上升趋势,比如月嫂的知识。
当然,智慧永远是稀缺的。不过,社会的中产阶级化与普通体力劳动者地位的提升,也可能导致人们蔑视智慧,整个社会趋向于无趣、松散乃至于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