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9月20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以积极心态看待老年人
时间:2012-04-23 09:02:46  来源:东方网   作者:江曾培 
    读到一篇文章,讲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老龄化,文章引用了一些数字,说明我国老龄化程度较之发达国家要晚几十年。比较60岁以上人口所占的比例,联合国2009年人口报告显示,排名前十名的国家的老年人口比例均已超过23%(日本29、7%,意大利26、4%,德国25、7%,瑞典24、7%,保加利亚24、2%,芬兰24、0,希腊24、0%,葡萄牙23、3%,克罗地亚23、1%,比利时、丹我和瑞士均为23、0%),我国名列65位,不到前十位国家的一半(11、9%)。文章说,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老龄化发展比较晚,即使到目前也并不严重,未来的发展趋势也并非一些人所想象的那样悲观,对待老龄化不要那么焦虑与慌张。

  时下,面对社会老龄化,确有些人有着“狼来了”的焦虑与不安。这是一种过虑。实际上,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的生活状况日益改善,人的平均寿命不断提高,老年人在社会中所占的比例必然不断上升,老龄化是伴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生而长的。它不是“狼来了”,而是社会前进了。

  有人所以把它看作“狼”,一个重要的关节,是由于把老年人看成是包袱和负担,看成是阻碍社会前行的绊脚石。这是一种片面的错误的看法。老年人虽然不再有年轻人的那样朝气蓬勃的锐气和精力,但是老年人饱经世事风霜,拥有年轻人不具备的经验和智慧,也自有其价值和作用,俗话说得好:“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尽管有些老年人,特别是一些高龄老人因健康原因不再能参与社会活动,需要社会照顾,此外的大多数年老年人则因寿命的延长,还是能为社会发挥余热的。季羡林先生生前曾表示,他对报纸上天天大声叫嚷“老龄社会”,好像人一过六十就成了社会的包袱,有着极大的反感。他说,不少人虽然寿登耄耋,年逾期赜,向着百寿甚至茶寿进军,但仍然勤勤恳恳,焚膏继晷,兀兀穷年,难道这些人也是社会的包袱吗?

  季羡林先生就是这样的老人。他逝世于2009年,享年98岁。改革开放时他已是60多岁的老人,但他三十多年的老年人生,在学术文化上继续创造了耀眼的辉煌。1992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过一本书,叫做《文化老人话人生》,内中收有冰心、巴金、吴组湘、贺绿汀、薛慕桥、艾芜、臧克家、楼适夷、冯至、赵超构、钱伟长、柯灵、李霁野、萧乾等前辈为此书写的文章。当时他们都已“寿登耄耋,年逾期颐”,进入了高龄老人的行列,但都还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心著书立说,发出明亮的光与热。如今健在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生于1930年,现年82岁,仍在为解决人们“吃”的问题,继续卓有成效地向上攀登。今年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建筑规划设计大师吴良镛,今年九旬,开辟了旧城民居改造的新路,入选“联合国人居奖”,赢得世界瞩目。

  除了文化老人,其他老干部、老战士、老工人、老模范等等,也都有“余勇可贾”,他们钟情“献了青春献白发,甘洒余晖托朝阳。”随着人的寿命的延长,低龄老年人健康水平的上升,国际老年学会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老年人活到75-80岁时,其生理和心理功能,完全可能和从前一样没有多大变化。加之技术的不断发展,重劳动岗位日益减少,在不少国家,劳动生产岗位也有不少老年人的身影,老年技工深受欢迎。这就是说,老年人既可以从“文”,也可以从“武”。读《三国》,那些建功立业的将领,固然有周瑜这样的年轻人,但也有黄忠、赵云、严颜这些老年人,他们过了古稀之年都仍在战场上驰骋。

  这些都说明,要全面看待老年人。人不可能青春常在,但可以老当益壮。不要把老年人视为社会的负担和包袱,而应一样看作是社会的创造者和推进者。关怀老人,在重视“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同时,不可忽视“老有所为”“老有所用”。时下那种一味主张老年人回家“养老”,要安于含饴弄孙、颐养天年的舆论,导致老年人与社会脱离,加速老年人生态和心态的老化。2002年联合国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将“积极老龄化”作为应对21世纪人口老龄化的政策框架,强调以尊重老年人的人权为前提,以“尊严、照料和自我实现”为原则,建立“一个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内中强调的是,老龄人口要积极参与到社会中去,通过参与外界活动,收获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这就需要社会改变对老年人的形象定位,积极创条件便于老年人用适合他们的方式融入社会,让他们在“有所为”“有所用”中燃烧他们的余热,而不是把他们视为“包袱”冷藏起来,窒息了他们生命的晚霞之光。

  以积极的心态全面看待老年人,让老年人从“包袱”的形象中解脱出来,该是实现“积极老龄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