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9月20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环境监测数据不是用来保密的
时间:2012-04-17 10:30:16  来源: 信息时报  作者:周云 

  《南方日报》载,近日在广州举办的“小谷围科学论坛”上,发生了专家意见冲突的情况。中国环境科学院副院长柴发合认为,从2001年至今的十年时间里,广州的PM2.5浓度值总体是呈下降态势,一些专家对此表示质疑,但他们也拿不出有说服力的新观点。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相关数据掌握不全。几位学界专家不约而同地抱怨,手头没多少关于PM2.5监测的完整数据,目前最全面的数据基本都掌握在环保部门手中,而这些数据均因保密等原因,很难向学界公开。“气象部门的数据,还可以花钱买,但想要拿到环保部门的数据,那真是太难了。”由于专家观点缺乏数据上和数学模型的支持,只能依靠国外的成熟经验和理论成果,来推测国内的现状。

  以前听说过“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现在似乎又有“研究基本靠猜”了。虽然这样说有些夸张,然在科学研究中,即便研究者的主观态度求真务实,但缺乏基本数据,其结论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必然大打折扣,这样的研究成果应用到生产和生活中,恐怕不会起到太好的作用。由于掌握的信息不完整,有的专家认为广州10年来PM2.5值在下降,而另一些专家则持不同观点,那么政府部门应该依据那种观点进行决策呢?如果恰好采纳了错误的观点,那么会给国家和社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

  毋庸讳言,现在很多研究成果缺乏科学性,多因专家缺乏严谨的态度。但这一次,却是由于相关部门对数据保密,这不禁令人痛心。对环境进行检测,从根本目的上看,是为了改善环境。因此,检测数据就应该对能够改善环境的研究开放,而不是秘而不宣。此外,所有环境检测的费用均来自于民众,那么向改善民众福祉的研究公开,也是天经地义。

  道理如此明白,相关职能部门却为什么还要拒绝监测信息公开呢?通过以下的事实,我们或许可以“猜到”原因:去年底,广州市环保局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广州2011年的灰霾天数为34天,有专家对此表示质疑,认为这是误导市民的数据。据此,我们或许可略知环保部门不公开环境监测数据的良苦用心,公开数据,可能会对相关部门的工作造成很大的不便,对他们的政绩会造成影响。但现在的问题在于,在很多事情上,政府部门的便利与政绩往往与民众的福利不一致。因此为了保障公众利益,有的时候,政府还是不能那么便利、政绩不必那么突出为好。而环境检测信息,还是开放为好,用句时髦的话来说:信息公开,天塌不下来。

  事实上,要求环保部门公开监测数据也是有法可依,早在四年前就已实施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要求政府部门对于“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信息予以公开。想必,没必要对环保部门也来一次普法工作吧?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