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滨州一家公司每月额外给员工父母发放200至500元的“孝工资”,截至目前已发放近5000万元。所谓“孝工资”,是公司代替员工尽孝道的一种企业行为,该项资金由公司独立承担,与员工工资完全分开。此制度从2007年在高管层实行,2010年对7000名员工推出。(3月28日《齐鲁晚报》)
“孝工资”一出,续写着软福利的篇章。“用工荒”之下,“高等人才难求”之时,软福利必将成为企业与公司的“杀手锏”。自经济危机以来,软福利的发展,可谓一路高歌猛进,从发放购物卡,定期提供新被褥、被子和枕芯,定期发放电影票到带薪例假,妈妈流水线,再到如今的“孝工资”,软福利的花样在不断更新,而带给人的欣慰则在与日俱增。
在这个时代,打动与留住人才的,不仅仅是待遇,还有软福利。打个很浅显的比方,你给乞讨者施舍100块钱,一个是路过直接扔给他,甚至连正视一眼都没有;另一个则是蹲下去给乞讨者,且说一些安慰与鼓励的话,甚至还和乞讨者握手交流。虽然都是给100块钱,但后者比前者更容易让人接受,而贯穿其中的姿态与做法,则是一种无形的“软福利”,这尽管看不见摸不着,却往往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如今打出“软福利”招聘的一些企业与公司,就是采用后一种做法。自然,“羊毛出在羊身上”,任何的“软福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员工的“理所应得”。但问题的关键正在这里:在待遇之外,提供良好的“软福利”,能提高工作热情与积极性,必然能创造更多更好的价值,那企业会进一步改善福利待遇,我们的工作效率可能会继续提高,这般“良性循环”之下,“羊毛出在羊身上”又有何不可呢?
更何况,企业从来都不是福利公司,任何的福利都出在自己身上,这本就在情理之中。难不成“天上掉馅饼”的事情,要企业和公司来辅佐实现?显然不切实际。类似“孝工资”式的软福利,笔者认为是聪明的作秀,在待遇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对员工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毕竟,工作不仅是为了工资,更是为了挺直脊梁做个有尊严的“人”。
一个企业表现出来的关爱与呵护有多少,一个员工的尊严便能体现多少。“软福利”的兴起,是社会进步的一种写照——从关注工资待遇转向人心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