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一个地区的社会管理任务有20项,这20项任务中有5项是直接通过网络手段达到的,有10项是通过网络手段与现实手段的综合运用实现的。那么,根据这种状态我们就可以初步判定,在这一地区,网络服务现实社会管理的力度是比较大的,成效也是很明显的。
强化对网络虚拟社会的管理是当前必须下大力气抓紧抓好的紧迫任务。对各级政府而言,管理网络虚拟社会的水平,越来越成为衡量其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基本指标要求。
虚拟与现实的交汇
我国是全球互联网使用人口最多的国家,截至2010年底我国网站达到380多万个,网民总数达到4.57亿,占全球的23.2%。其中,手机网民3.03亿,占我国网民总数的66.2%;微博用户达到6311万,占我国网民总数的13.8%。各种基于网络的新媒体也发展起来,3G技术带动了所谓“固网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延伸,使人们时时、处处上网成为可能,由此进入了全媒体时代和大众麦克风时代。
这标志着我国虚拟网络社会时代已经到来,并逐渐发展成为社会管理的新兴领域。在网络虚拟社会形成发展以后,社会管理在广义上既包括了对现实社会的管理,也应该同时包括对网络虚拟社会的管理。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辅相成,构成目前我国社会管理的总体生态。
制约性问题突出
正因如此,胡锦涛总书记在2011年2月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才适时地提出必须“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这就将对网络虚拟社会的管理正式提到全党面前。如果说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对现实社会的管理已经有了一些成效的话,那么对网络虚拟社会的管理则是刚刚破题、刚刚起步。而由于起步较晚、经验有限,再加上对网络虚拟社会运行的一些独有性特点把握不到位,这就事实上使得网络虚拟社会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管理和根治,由此也制约了对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提升。
具体说来,这些制约性问题主要有:网络虚拟社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意诉求,但未必能够完全代表主流、主体民意,网络的热度不一定代表民意的广度。
网络社会正在或已经成为各种社会舆论热点以及公共事件的策源地。社会热点和公共事件很容易在网民的“围观”、推波助澜之下被聚焦、被发酵、被放大。有研究表明:网下突发社会事件一般2个小时就能够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上传到网上,6个小时就可能被网站广泛转载,24小时之内就可能形成网上跟帖高潮,在此基础上,就会进一步沸腾蒸发成为社会热点、舆论焦点。
网络虚拟社会运行中公共意识、公共秩序缺失的问题尤其突出。各种随意性、情绪化、非理性的网络信息反映和表达,造成网络社会的虚假信息、各种谣言传播无法彻底根治,这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社会心理恐慌,间接危及到社会和谐稳定。
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网络对我国社会的渗透更加便利频繁。当前西方发达国家独霸网络、推行网络霸权主义的格局仍是主导性的,网络被认为是它们对其它国家内政外交横加干涉、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演变的重要战略工具。有资料表明,美国无论在网站数量、规模以及影响力等方面都占有绝对优势:我国的网站数量不到世界独立域名网站的1%、网络信息流量只占全球互联网信息总流量的1%左右,而美国的这两项指标都高达85%以上;而且,现在网上80%以上的信息都是由美国提供的。
绕不开的指标
根据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结合全国许多地方的实践探索,判定各级政府对网络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以下指标的考量及测评是绕不开、躲不过的。
掌控引导网络舆论。有人指出:“网络是一个泄私愤的地方,如果大家都到网上去泄私愤,就很容易产生共鸣、兴奋点,将私愤演化推升为公愤。而网络公愤,实质上就是网络舆论。”网络虚拟社会的特点之一就是:即使你我都是隐身存在的“虚拟人”,在现实社会中并不认识和了解,却并不妨碍我们相互之间的交流及网络舆论的形成。不过,网络舆论并不都是合乎主流价值观的,一些网络舆论可能是部分否定主流价值观甚至完全与之背道而驰的。这就需要对网络舆论有效掌控和科学引导。但进行网上舆论引导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网络舆论的迅速形成、快速变异、急速传播的特征,使得掌控起来的难度是非常之大的。
为此,各级党委、政府在对网络舆论的控制引导上,必须着力把握以下四个方面的具体指标要求。
第一,正确对待网民的声音。网上的声音、事件既是现实世界的投射,反过来,又会对现实社会产生影响。正确对待网民声音,就要坚持“网情就是民情”、“网民就是群众”的理念,而不是将网情当做敌情、将网民当做敌人。各级领导干部、社会管理者要坚持学网、上网、用网,主动上网收集民意、听取民声、体察民情,力求对海量的网络信息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甄别与科学判断。
第二,建立与网民对话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借助网络平台加强与本地网民的经常性联系沟通,善于运用网络语言去与网民进行对话,在对话中敏锐把握重大网络舆情发展趋向,防止因网络失语而陷入被动局面。
第三,提高对突发网络舆论事件的处置。网络舆论事件的根源在现实社会,“网下决定网上”、“实情决定网情”。所以,预防网上重大舆论突发事件的形成及蔓延,还是要把功夫下在网下,集中力量解决关系社会民生、公平正义的突出问题;同时,坚持治理网络舆论事件“先入为主”,第一时间主动应对,而不是采取拖拉掩盖的形式以致于陷入无法扭转的被动局面。
第四,加快相关制度建设。当前要着力研究建立网络身份证制度、推行网络实名制,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平台制度建设,构建网上与网下统筹的综合防控制度体系,以完备的制度安排提升对网络舆论的预警能力和防御能力。
对网络信息的处理能力。网络信息良莠不齐,既有阳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更有充斥其间的黄赌毒。要真正管理好网络虚拟社会,就应该对网络信息具有超强的处理能力,更多地将积极向上、凝聚人心、催人奋进的优质信息向社会大众传播,而不是与之渐行渐远。因此,考量某个地方政府对网络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由此带来的当地网络环境的净化程度,就成为衡量其虚拟社会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对这一指标的测评,可以采取随机抽取党务信息、政务信息、思想传播信息、经济活动信息、社会生活信息、文化娱乐信息、两性家庭婚恋信息、网络沟通跟帖信息、交友社交信息、民间舆情信息等多个类型的网络信息资料,通过分别设定相应的标准分值,集中透视政府对这些网络信息资料处置效果及得分情况的形式来进行。
网络服务现实社会管理的力度。网络不仅是社会管理的对象、范畴,也是社会管理的重要工具。借助虚拟网络方便快捷的特点,社会管理的效率将得到巨大提升。这一点已经在各级政府的社会管理实践中得到证实。研究表明,通过考察网络有没有或在多大程度上服务于现实的社会管理,通过考察社会管理目标任务的实现有多大的比例是通过网络空间达到的、有多大比例是通过网络手段与现实手段的结合实现的,可以初步确定网络虚拟社会在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中所发挥的功效。我们假定,一个地区的社会管理任务有20项,这20项任务中有5项是直接通过网络手段达到的,有10项是通过网络手段与现实手段的综合运用实现的。那么,根据这种状态我们就可以初步判定,在这一地区,网络服务现实社会管理的力度是比较大的,成效也是很明显的。
(张书林 作者系山东省委党校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