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界委员:守住“三条红线”难做,但必须做!
时间:2012-03-19 09:10:23
来源:《人民政协报》 作者:杜军玲
2月26日,四川2012年飞机人工增雨作业拉开序幕。这是该省自1998年起开始实施飞机人工增雨15年来作业最早的一年。近期,泸州、宜宾、自贡、凉山、攀枝花等5市州遭遇历史罕见的旱情。同期,在云南,严重旱情已造成319万人、158万头大牲畜不同程度存在饮水困难,部分城镇供水紧张,部分企业、厂矿已经处于停产停工或半停产状态,全省因旱直接经济损失达100亿元左右。
这些严重旱情描绘的现实水资源、水环境的复杂背景,让今年1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以及水资源保护“三条红线”显得很“及时”,很“迫切”。
“解决水的问题一定要下大力气”
《意见》提出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的主要目标,到2030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7000亿立方米以内;用水
效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40立方米以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以上;主要污染物入河湖总量控制在水功能区
纳污能力范围之内,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5%以上。
全国政协委
员、黄河水利委员会副总工程师张红武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我国幅员辽阔,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因水产生的灾情复杂。水资源短缺、水资源污染严重、水生态
恶化等问题突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因此,《意见》的出台非常有意义,提醒大家要重视水资源的保护,明白水“金贵着呢”和“复
杂着呢”,“解决水的问题一定要下大力气”!
张红武委员指出,要守住“三条红线”,首先要强力推进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科学制订
落实管理体制体系、目标考核体系,一个流域要当做一盘棋来考虑。其次,总体目标实施要量化、要符合实际。而我们目前很多关于水资源利用的数字太模糊,需要
摸清家底儿,把各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及存在问题、近期生产力布局及今后用水需求与节水潜力等清晰化。只有科学考虑水资源对经济社会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
的支撑能力,才能使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第三,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对水资源的需求必然增加,但很多地方经济发展方式
粗放,GDP增长越快,事实上对水资源的浪费越大。所以,建议各级政府不要把GDP增长的目标定得太高,切勿盲目拉动,超前占用资源。
水资源要实行总量分配
“守住‘三条红线’,这是必须做的,但做好比较难。”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
水利厅原副厅长黄建中对记者表示,保护“三条红线”是一个有机系统工程。首先,政府要引导、要抓、要管,各个部门要通力合作,比如工业部门要抓好排污,环
境部门要做好监测,社会上要引导、宣传和教育。其次,要明确水权,创新机制、创新技术,要调动主观积极性来节约用水。“现在水资源实行总量分配,水权交易
是个办法。”黄建中介绍,2000年11月,浙江省义乌市一次性出资2亿元,向东阳市买断了每年5000万立方米水资源的永久使用权。作为中国小商品集散
地的义乌市,在上世纪90年代建起若干全国小商品市场后,吸引了大批商人聚集,常住人口急剧膨胀,形成用水资源紧张的局面。虽然同处金华市,东阳的水资源
比义乌丰裕,其境内拥有两座大型水库,其中仅一座横锦水库的总库容就相当于义乌全市大小水库的近两倍。对于东阳和义乌两市来说,水权交易不仅会让东阳人进
一步思考如何进行水资源的节约、配置、开源,也让义乌市慎重考虑如何节约、利用好这些买来的水。但在全国范围来看,这样的模式还很少。
制度保障是关键
全国政协委员、水利部原副部长翟浩辉强调,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一定要有制度保障。他说,首先是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要将水资源开发、利
用、节约和保护的主要指标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对本行政区域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负总责。二是健全水资源监
控体系。抓紧制定水资源监测、用水计量与统计等管理办法,健全相关技术标准体系。加强省界等重要控制断面、水功能区和地下水的水质水量监测能力建设。流域
管理机构对省界水量的监测核定数据作为考核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用水总量的依据之一,对省界水质的监测核定数据作为考核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重点流域
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实施情况的依据之一。加强取水、排水、入河湖排污口计量监控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国家水资源管理系统,逐步建立中央、流域和地方水资源监
控管理平台,加快应急机动监测能力建设,全面提高监控、预警和管理能力。三是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
制,切实加强流域水资源的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和统一调度。强化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对城乡供水、水资源综合利用、水环境治理和防洪排涝等实行统筹规划、协
调实施,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四是完善水资源管理投入机制,拓宽投资渠道,建立长效、稳定的水资源管理投入机制。五是健全政策法规和社会监督机制。抓紧完
善水资源配置、节约、保护和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