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9月20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厉以宁:扩内需要解决农民收入增长问题
时间:2012-03-15 13:51:57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王义伟 

已在北京干了十多年装修工作的刘涛(音)知道,自己永远买不起这里的一套公寓,但他正辛苦攒钱,再过10年就能(在老家)拥有一套有室内卫浴设施的住宅。这是英国路透社记者今年2月发自北京的一篇报道提及的一个小细节。

这样的细节对于大多数中国记者而言,就像每日三餐一样太普通、太普遍了,很少有人提及,但英国记者从中发现了问题,并在报道中认可了经合组织的研究结果:中国式的城市化只发挥了一半效用,提高了收入却限制了消费。

这或许为我们寻找内需到底在哪里,提供了一个更客观、真实的视角。这个视角就是城镇化。

城镇化是内需之源

对于内需,最高决策层有深度的解析和阐述,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今年2月出版的《求是》杂志上发表相关文章,点到了问题的关键。

和路透社记者认可经合组织的研究结果一样,李克强在自己的文章中也引述了国际上经济学家的预言,中国的城镇化和美国的高科技是21世纪带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引擎。

李克强副总理显然是认可这个推断的,所以他认为,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于城镇化。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大多在80%,人均收入与中国接近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率也在60%,而我国的比率则小得多,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超过50%,虽然和之前相比是巨大的历史性变化,但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

从这个角度讲,我国的城镇化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意味着大批的人由农民变成市民,其消费习惯、消费需求也会发生变化,内需市场也会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而发展壮大。

需要指出的是,在我国,从国家领导到经济学家,大家都在谈城镇化,而不是城市化,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也就是说,中国不仅要发展大型、中型的城市,也要发展小型的城镇,从近期看,发展小型的城镇更重要。大型城市,因为人口的急剧增长,环境问题、交通问题、治安问题日益突出,实际上已经不堪重负,中型城市也开始面临这些问题,所以,发展小一点的城镇,让农民在县一级、乡镇一级就近入城,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解决好农民进城问题

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为4455元,城镇居民为15900元,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是农村居民的3.6倍。以此计算,一个农民转化为市民,消费需求将会增加1万多元。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可以吸纳1000多万农村人口进城,进而带动1000多亿元的消费需求,而相应增加的投资需求会更多。

这是理论上的数据。问题是,当一个农民转化为市民,其消费需求真的会从4455元提高到15900元吗?他(她)真的会像城里人那样买车、下馆子、看电影、做头发、郊外游玩、出国旅游吗?

不可能。至少短期内做不到这一点。

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农民要进得了城需买得起房或者至少租得起房。从这方面讲,控制房价至关重要。其次,农民进城,要没有后顾之忧,也就是说,社会保障、医疗保障、失业救济、最低生活保障要到位。

更重要的一点,农民进城,还有个人文明素质、职业技能提高的问题。简单地把农村的房子拆了,让农民住上新楼,这不是城镇化。随着民房的消失、楼房的建起,农民文化素质提高了,有了新的技能,产生了新的职业,有了新的消费习惯,有了更高的文化素质,有了更高的人生目标,适应了新的生活方式,这才是城镇化的应有之义。

已经有人大代表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在今年的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宏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宝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在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过程中,文化因素十分重要,建议政府及相关部门针对农民工的新特点、新需求、新期待,发挥引领和服务作用,切实推进农民工的各项文化工作,促进文化融入和社会融入。

王宝军说,政府对农民工提供看书、看电影、培训的服务只是初级的文化服务,还应该重视高层次的需求,帮助农民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使他们不但享受文化成果,而且主动参与和创造成果。王宝军建议应加强农民工文化需求调研,研究分析农民工的文化需求特点和文化消费规律,积极探索适合农民工的文化活动形式,为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执行政策提供依据。

服务业是内需之本

3月7日,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参加山东代表团的讨论,据全国人大代表、五征集团董事长姜卫东介绍,习副主席谈到了他访问美国时参观的一个农场,20年前和现在相比,基本上没有什么差别,很少的几个人管理着几万亩的土地。姜卫东还谈到他参观国外先进的汽车生产线,偌大的车间几乎看不到人,全是自动化、机械臂在操作。

这说明什么,说明现代科技的发展,不但可以把大量的农民从土地上释放出来,也可以把大量的工人从生产线上释放出来。中国的工业化水平、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国外相比还有差距,但大方向是不变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劳动力从土地中、从生产线上被释放出来。大量的人出来了,他们做什么?从事什么行业?回答是,服务业。从这个角度看,服务业是内需之本。

发达国家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为70%左右,中等收入国家在53%左右,而中国2010年的数字,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3.1%,不仅明显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也低于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从这方面看,服务业发展潜力巨大。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服务业增加值比重5年提高4个百分点。即使这样,到十二五末,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只是接近50%,仍然有巨大的潜力。

李克强在文章中认为,无论是生产性服务业还是生活性服务业,在我国都有着旺盛的市场需求,发展潜力巨大。服务业绝大多数属于实体经济,同样能够创造社会财富和增强综合国力。服务业是最大的就业容纳器,是科技创新重要的驱动力量。工业化不仅要发展工业,而且需要发展服务业,工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也有利于提高工业发展的质量和竞争力。

服务业的发展,需要有利的外部环境,也要有所侧重。在生产性服务业方面,应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科研设计等;在生活性服务业方面,应大力发展旅游、健身、养老、家政等,扶持中小型服务企业发展。

厉以宁的告诫

扩大内需,加快城镇化,发展服务业,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但如何扩大内需,在方法和步骤上,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有更为清醒的认识。

厉以宁认为,扩大民间消费是渐进的过程,持续推进的过程,而不是靠一时突击提高民间消费能力。我们要从投资拉动为主,转变为民间消费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必须有一个过渡,如果突然地从投资拉动变成了民间消费拉动,消费力量是不够的。因此,首先要有一个投资与消费并重的阶段,投资与消费并重一段时间,再过渡到民间消费为主的阶段。

收入分配问题是扩大内需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如果低收入家庭的问题不解决,农民收入如何增长的问题不解决,扩大内需就成了一句空话。

对此,厉以宁主要从扩大农民收入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一是解决中低收入者家庭的后顾之忧,实行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二是让农民有财产性收入,这是增加农民收入扩大民间消费的重要途径,其中一个很关键的就是产权要落实到户;三是鼓励民间创业兴办小微企业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方法,要调动这种积极性给予支持,包括金融的支持;四是扶持农民的家庭经济,要关注农民的家庭农场、家庭果园、家庭菜场、家庭作坊、家庭养殖场、家庭林场,这些都是小微企业,是跟市场直接联系的,通过经营自己的林场、农场、养殖场等,经济就活了,小城镇经济也就活了。

厉以宁的观点可以总结为两句话:第一,别着急。扩大内需要慢慢来,逐步过渡;第二,没那么难。提高农民的收入,方法有很多,也有可操作性。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