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以后,谁来种田?”蔡进是一家农业科技企业的董事长,与农民打了几十年交道:“现在肯种田的多数是50岁以上的人,他们的孩子有几个人肯当农民?这些年轻人在工厂上班都嫌累,更别说修地球了!”
持这种观点或发这样感慨很容易理解,从报道中我们也能看到,很多年土地联产承包政策的实施,连片的大块土地早已被一家一户“瓜分”,人为的形成许多标志 “界限”的田埂,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青壮劳力大多都涌进城里去打工,种田活几乎都落到了在家的老弱妇身上,以至于有农民发出这样的担忧:“儿女们 不愿意回来种田,说不定我们成了‘末代农民’。”
而另一方面,正像报道中所说,由于不少农民对土地流转存在多种担忧,自己又不愿意耕 种,造成部分耕地长期撂荒。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科技的进步,更多的弊端又逐渐呈现出来,农村种田人“青黄不接”,一家一户“埂埂相连”的土地难以流转,大 型农机进不去,有些地方家庭争购小型农机具,但依然存在“资源浪费”,从当前的现状及今后的发展来看,在农村建立“土地合作社”的思路,无疑是解决这问题 的一个良策,这在报道中以及不少地方的实践上也得到印证,而从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锁定农业科技为主题来看,因地制宜的推行农村“土地合作社”,确实是一条比较可行的思路。
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村耕种的实际从业人员正在同步减少,大多的农村年轻人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民,而农村土地流转困难,一家一户的小片土地也难以适应现代化农业的 发展,并且撂荒浪费也呈上升趋势,将农民手中的土地通过确权,以财产性质仍然归农民所有,采取自愿的方式让农民把土地交给“土地合作社”耕种,自己“坐收 渔利”,并且让这种收益不仅长期保留还可以“随行就市”,这样,既可以让部分农民放心进城务工挣钱,又有土地财产收益作保障,而土地进入“土地合作社” 后,让“愿意”种田的农民尽情的发挥科技优势发展现代化农业生产,同样可以获得好的收益,可以说是一举多得。而且从很多地方通过不同方式的实践来看,效果 也非常明显。
实行“土地合作社”既不违反中央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同时又切实保护了农民的合法利益,提高了农民的实际收入,也是应对城市化发展,避免违法征地等诸多影响农村稳定的可行方法,在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对于稳定农村的土地政策和保护农民土地权益, 提出了三件大事,“第一件事是由国土资源部牵头,完成农村土地所有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第二件事是由农业部牵头,开始农村土地承包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工 作。第三件事是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同来研究,提出对土地管理法中涉及征收农民土地条款的修改。”这无疑为农村土地流转提供了政策环境和法律保障,从某种意 义上说,也为农村实行“土地合作社”,发展科技农业及规模化生产扫清了障碍。
但值得注意的是,新型的“土地合作社”不是过去的农村生产队,土地合作社的“社员”更非过去农村的“公社社员”,“土地合作社社员” 更像是银行的储户,把土地“存入”土地合作社这个“银行”,社员按期收获租金这个“利息”,因此,农民是愿意把土地存入“银行”,还是留给自己耕种或另外 谋求收益,只要不违反法规,完全应尊重农民个人意愿,既不能地区“一刀切”,更不易强制或盲目扩展,还应当因地制宜。总之,要在法律的框架之内,在充分保 护农民利益不受损并且有明显增长的前提下,灵活多样的谋求农业大发展之路,否则,好事不一定能够办好,很多“试点成功推广失败”的教训告诉我们,好思路不 能成为教条,应当不断的拓展思路,创造性的发挥,只有把农村农民的问题解决好,我们的各项事业发展才能有稳定的基石,这或许也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九年聚焦 三农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