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9月20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献血与评优挂钩不能根治“血荒”
时间:2012-02-02 17:24:13  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堂吉伟德 

  北京市卫生局表示,各高校要把无偿献血工作纳入对学校各部门、社团组织以及师生个人等评优考核指标。同时,各高校要建立健全无偿献血组织领导机构,安排专人负责,确保无偿献血工作顺利开展。(1月30日《京华时报》)

  大学生是各大城市无偿义务献血的主力,所以,一到放寒暑假,许多大城市常常出现血荒。但将献血组织化,和评优考核相结合,却很不合适。

  所谓无偿义务献血,不仅仅是金钱上的“不沾锅”,更多是建立在个体道德层面上的权利表达。其前提是,无论是献血者,还是相关部门都有着充分的自主权,不能形成权利逼迫或义务附加,否则就失去了无偿的本义,造成道义上的捆绑和权利上的伤害,使“无偿”失去了应有之义,让献血者在献血的同时,还伤了心。

  这样的运作模式,跟红十字会等慈善机构很相似。尽管受郭美美事件影响,个人捐赠额非常少,但2011年,全国各级红十字会共募集款物41.98亿元,总量不降反升。明显的是,这样的数据,并不能反映社会对慈善信任的真实状况,只能说明现行的运作模式在起着“逆向作用”。尽管数据喜人,却并非爱心的真实注脚。

  无偿义务献血的强制性,在各行各业并不鲜见,对此,笔者也是深有体会。几年前,笔者所在的地方都是采取的摊派的办法:政府的一纸文件,就将任务分给了各个单位和部门。而单位和部门为了完成任务,多出台了较有分量的奖励办法,既有高额的经济补助,还有较长时间的休假。甚至,很多单位还采取“外部购买指标”的办法,以完成任务,应付考核。

  《献血法》和《管理办法》有“鼓励”的要求,但这本是卫生部门的一种责任,却转化成了高校师生“必须做的事”,于法不合,于情不通。将本属于道德要求的无偿献血,与涉及个体利益的评优考核挂钩,是一种道德绑架。既侵害学生权利,又不能彻底解决血荒的问题,虽然在短期内达到治标之效,却不是治本之策。可以说,一味“强迫”学生献血,那么“自愿献血”必会渐行渐远。 

  “血荒”问题,从本质上说还是社会信任不足的问题。对此,相关部门应当进行反思,在工作方式方法,以及态度上都应当改进,改变病人高价用血的现实,并提高无偿献血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才能让流失的献血者们重新回来,自觉挽起袖子献上自己的“一管热血”。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