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9月20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别让社会结构成为现代化的“瓶颈”
时间:2012-02-01 15:01:31  来源:人民网  作者:王慧 
  改革开放30余年,在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中国的社会建设却“落”下了不少 课。由此带来的是老百姓上学难、就医难、住房难、城乡差距加大、社会矛盾凸显。而这些问题,对于生活在中国当代社会的普通老百姓来说,体会得痛楚而深切。 从世界各国发展经验看,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首先经历的是经济发展为主的阶段;在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转变中,关注的是经济 社会协调发展;进入后工业社会时期,则是社会发展为主的阶段。现在,中国在经济方面已经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但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水平尚处于工业化初期阶 段,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很不协调,这是产生诸多经济社会矛盾和问题的结构性原因。

  社会结构的现代化滞后于经济结构

   我们现在存在的问题是“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社会建设这条腿短了就不能平衡,长期下去是要出问题的。社会结构滞后对一般老百姓来说就体现为几大难:上学 难、看病难、住房难、养老难。一个现代化的国家不应该这样,而应该让人民越来越富裕,生活越来越方便。社会建设的核心和关键是调整社会结构。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现代化,最重要的是两条:一个是经济结构要现代化,一个是社会结构也要现代化。

  建国初期,三大产业按照“一二三”的顺序发展,农 业比例很高,其次是工业、第三产业。经过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余年的发展,经济结构已经深刻变化,成为“二三一”顺序,即工业为主,服务业比重加 大,农业只有10%左右。中国经济结构已经达到工业化中期阶段,像北京、上海,第三产业已经超过第二产业,处于后工业阶段,离现代化也越来越近。

   但是,一个国家不能光是经济结构现代化,社会结构也要现代化。中国的社会结构从1978年以来也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动。但是,由于社会体制改革跟不上, 社会建设的投入也不够,综合主要指标并考虑到中国近年经济发展态势等诸多因素,中国社会结构滞后经济结构大约15年左右,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首先,从就 业结构来看,现在的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还很大,2010年第一产业就业人员还占总劳力的36.7%,按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每年下降1个百分 点来计算,要达到工业化中期阶段的15%以下的指标,大约需要22年左右。其次,就城市化而言,2010年的城市化率为49.7%,以30多年来城市化率 每年提高近1个百分点的速度计算,城市化率要达到工业化中期阶段60%以上的指标,大约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再次,就消费结构中的恩格尔系数而言,根据 三十年来,城镇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速度分别为0.82和0.71个百分点计算,下降到工业化中期阶段30%以下的指标,分别至少需要9年和16年左 右的时间。第四,就社会阶层结构中的中产阶层规模扩大而言,与发达国家中产阶层规模比较,中国当前中产阶层规模偏小,2010年,中国中产阶层约为25% 左右,如以近期中产阶层以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的速率计算,中产阶层规模比例要扩大到40%的水平,需要约15年左右。

  有人会问,改革 开放才34年,怎么会落后15年呢?这是因为1978年时,我国的社会结构已经严重落后于经济结构了。如1978年的GDP中二三产业已占72%,但 1978年的城市化率只有17.9%,农业在GDP中的比重只占2.8%,但在农业中就业劳动力占70.5%。1978年的经济社会已经很不平衡、很不协 调了。这些年我们在这方面下的功夫还不够,所以社会发展就更不平衡了。如果我们不在近期抓紧进行社会体制改革,不调整相应的社会政策,那么要到2025年 左右中国的社会结构才能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

  一个国家要实现现代化,经济当然是基础,经济指标当然是重要的,但仅仅经济发展了还是不 够的。经济总量人均达到几千美元,乃至上万美元,社会建设、政治建设上不去,还不是现代化,而且经济也保不住,还有可能倒退。伊朗上世纪70年代、80年 代的转变就是如此。特别是苏联,战后的苏联经济建设繁荣,1970年代、1980年代也曾经是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但它的社会结构没有调整,社会建设没有 搞好,不搞社会体制改革,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结果一场风波,苏联就垮了。这就是前车之鉴。

  中产阶层需要不断扩大

   上述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不相适应的状态对我国的现代化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亦是和谐社会政策出台的背景。因此,调整社会结构,特别是要引导、培育并形成 一个合理而开放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这个阶层结构必须是与经济结构相适应的,并有利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从世界上已经 实现了现代化的国家的历史经验来看,一个现代化国家一定拥有一个合理的、有活力的、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的形态,即“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形结构。所谓 “两头小”,是指拥有各种社会资源很多、处于最高地位的社会阶层,其规模很小;而拥有社会资源很少、社会地位低下的社会阶层的规模也很小。所谓“中间 大”,是指这个社会已经培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社会中间阶层(有的国家也称中产阶级)。这一阶层拥有一定的社会资源,足以使他们获得相当的社会地位和声望, 能过上体面的小康乃至于更高水平的生活;他们是社会政治稳定的中坚力量,也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共享的骨干群体。一般而言,一个国家形成了这样一种 橄榄形社会阶层结构,其现代化社会结构亦便成型,经济社会能持续发展、长治久安。

  相比较而言,中国现阶段的社会阶层结构,就结构形态 而言,还只是一个中下层过大,中上层发育还没有壮大,最上层和最下层都比较小的“洋葱头型”的阶层结构形态,问题可概括为两句话:“该小的没有小下去,该 大的没有大起来。”所谓“该小的没有小下去”,是指农业劳动者阶层应该较小但还没有小。社会中间阶层应该长大了但还没有大。这就意味着社会阶层结构的不合 理、不稳定,这是当前中国首先要解决的结构性问题。如果我们能够深化改革,制定相应的社会政策,引导、调控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形态,使之朝着合理稳定的方 向变化,就能逐步达到“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形的结构,形成合理开放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相对而言,阶层结构一旦定型便具有相对静态稳定性,而阶层关系则 是常常处于动态演变中,并进而成为重塑阶层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迁动力。一个国家的阶层结构不合理,往往意味着阶层关系问题丛生,各阶层间矛盾和冲突凸显, 并会反过来影响阶层结构的调整,进而影响社会和谐。从这一意义上看,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是要协调好阶层之间的关系。

  建设社会现代化,是一个宏大复杂的系统工程

   促进中产阶层的壮大对于增强社会的稳定是重要的途径之一。目前来看,壮大中产阶层的重要战略取向是要加强社会建设和加快社会体制的改革,加快民生事业、 社会事业的发展,扩大公共服务的规模和水平,这既能解决诸如看病难、上学难、养老难等民生问题,也扩大了从事公共服务的人员和队伍,壮大了中产阶层的规 模。

  缩小社会中下阶层,主要是要进一步缩小农业劳动者阶层和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的规模,这是社会阶层结构朝着合理方向调整的必然要求。对此,要积极增加就业、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体制、打破户籍制度,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建设社会现代化,就必须实现民生事业、社会事业现代化(包括教育现代化、科技现代化、医疗卫生现代化、社会保障现代化等等)、社会体制现代化、社会管理 现代化、社会组织现代化、社会生活现代化、社会观念现代化和社会结构现代化等等。可见,建设社会现代化,是一个宏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我们这样一个泱泱大 国,要建设社会现代化,既要统筹协调好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之间的各种关系,也要统筹协调好系统内各子系统的关系,使之更加全面、平 衡、协调、可持续发展。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准备。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