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 首页 > 新闻> 要闻 > 城市与诗
城市与诗
时间:2012-01-16 09:04:55  来源:傅 浩  

  国内诗界一直有人在呼唤“城市诗”。有人引用鲁迅1929年的话说:“中国有馆阁诗人,有山林诗人,就是没有都会诗人。”有人则说城市和诗是一对矛盾,二者背道而驰。我没有什么研究,只是觉得在西方这些都不大是个问题。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英文civilization(文明)一词源于拉丁文civitas(城市),故所谓文明其实就是城市化,而我们所 谓的“城市化”其实略等于(按西方标准的)“现代化”。我曾到过耶利哥,那里有据说是世界上最早的城市遗址,有4000多年历史。但是我最近看电视上说, 我国南方发现一城市遗址是5000多年前的,比耶利哥还早。城市的起源跟定居的农业文明有关系。西安半坡原始部落人类聚居处周围挖有一圈壕沟(即后世的 池、护城河),我觉得这就是城市的最早起源。它具备了城市的第一个功能——防御,是为了防止野兽和其他部落的侵扰。城市还有一个功能,就是“商业化”。很 多陌生人聚集到这个地方来做交易,就成了“市”。这就是城市的两大功能。

  人们自古以来对城市的态度都是爱恨参半的,既爱且恨,不完全像某些现代主义作家那样一味地反感。在犹太教的“圣经”里,耶路撒冷被视为圣城,所 多玛则为罪恶之城。在基督教的《启示录》中,圣城耶路撒冷被喻为基督的新娘,巴比伦则是妓女之母。城市从来就有善恶两面,要看我们怎么看它。自古有城市就 有表现城市的诗,只不过古代的城乡差异不那么显著罢了。其实一般所谓的“城市化”应该是工业化以后的概念;工业革命是一个分水岭。我们的古诗里面就有城市 亭台楼阁的描写,但跟自然景致融为一体,看不出什么特别的相异。古罗马的维吉尔所作的《牧歌》,虽然写的是田园生活,但是以城市人的眼光来写的,其实是城 市人对乡村生活的理想化。后世诗人竞相摹仿这种非写实的风格,就形成了一种田园诗传统。英国16世纪诗人克里斯托弗·马娄的《多情牧童致情人》就是这一传 统中的名篇之一。它模拟一个乡野牧童的口吻,用虚构的浪漫的田园生活引诱中意的女孩子。这首诗美则美矣,却不仅受到后世评论者,而且遭到同时代的诗人的诟 病。大家一致认定其内容虚假。一个牧童能拿得出“琥珀腰带”、“纯金鞋扣”吗?这是不可能的。这是城里的贵族闲来无聊,臆想一种远离他们的生活场景,自己 在其中大玩角色扮演,就像现在我们玩农家乐、看民俗村表演之类。这种传统在文学里面属于理想主义一流,专以虚幻的想象给人营造一种幻觉。习惯延续下来,人 们就不想离开这种幻觉,而时时想要回归于其中寻找安慰。后世所谓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其实都是这种传统的延续。古典主义是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学的“山寨 版”;浪漫主义则是中古罗曼史的“山寨版”。因为对于文明人来说,城市是一个近的东西。近则丑,远则美,时空皆然,这是一般的心理,在文学上也就形成了一 种习惯。

  工业化时代来临后,城市的“丑化”更加剧了。城市生活有很多方便,也有很多不便。垃圾和污水的处理历来都是问题。中古欧洲大规模爆发“黑死 病”,就是由于城市卫生状况太差。工业化时代以来,污染和噪音就更多了。城市生活与理想生活的差距越来越大,人在城市中感到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从而迷失了 自我,这就是所谓“异化”。于是乎卢梭等人就提倡回归自然,形成了一种浪漫主义思潮。从发展的立场来看,浪漫主义其实是一种反动,因为它主张退回或保守较 原始淳朴的生活状态。但诗人的态度却各不一致。例如威廉·华兹华斯,一般认为他是浪漫主义的典型代表,但是他也有歌颂城市的诗,如著名的《西敏桥上作》就 是对伦敦城的由衷赞美。威廉·布雷克描写了很多伦敦生活的阴暗面,但也有相对来说较明亮的一面。其实城里人早已习惯了城市生活,不可能真正回到乡村去生 活,他只是在幻想里另外又形成一种“生活”习惯。这两种生活习惯不是并行的,一方可能延后。田园诗传统一直延续到现在,还有人在写。尤其是初学诗者爱写这 种充满幻想的诗,觉得美,但是其所指现在多半已不存在,只剩一个漂亮的空壳,所以说是假古董。另有一些诗人主张正视现实,正视城市生活。对城市,一种是反 感的态度,一种是赞美的态度。即便是在工业革命以后也还是有这两种态度,不都是纯粹的反感,尽管两种态度都更激烈了。波德莱尔视近代城市为“病态之花”, 也不是完全否定。而且,肯定或否定的态度也不一定与时尚相一致。如卡尔·桑德堡在1909年写出《芝加哥》,反驳嘲笑“我这城市”的人们,由衷地赞美它的 年轻活力:

  他们告诉我,你坏,我相信他们,因为我看见你浓妆艳抹的女人在煤油灯下勾引农家子。

  他们告诉我,你诈,我回答:对,真的,我看见枪手杀人,扬长而去又杀人。

  他们告诉我,你野,我的回答是:在女人和儿童的脸上,我看见无法掩饰的饥色。

  如此回答后,我再次转向嘲笑我这城市的那些人,把嘲笑还给他们,对他们说:

  来吧,让我见识见识,还有哪个城市如此骄傲地昂着头唱着歌,活泼、粗鲁、强壮、精明……

  而到1930年的时候,D.H。劳伦斯写出《城市生活》一诗,表达对城市生活的极端厌恶:

  当我看见大城市的时候——

  当我在大城市里的时候,我知道我绝望。

  我知道我们没有希望,死亡在等待,在乎也没用。

  因为啊,可怜的人们,他们是我的肉中肉,

  我,是他们的肉中肉,

  当我看见钢铁钩入他们的脸,

  他们可怜的、恐惧的脸时,

  我在灵魂中惊叫,因为我知道我无法

  把那铁钩从他们脸上拔出——它把他们的脸拉得变形,

  也无法割断那无形的钢丝——它拖着他们

  来来回回,去工作,

  来来回回,去工作,

  好像恐惧的、死尸似的鱼上了钩,被某个

  恶意的钓者在看不见的岸上玩弄着——

  他还不打算把他们拖上岸——工厂世界的上钩的鱼儿。

  理想(或幻想)和现实的两种习惯错位,在不同人身上有不同表现,直到现在。所以我觉得,所谓“城市化”并不一定是诗歌“现代化”的一个标志。写 城市题材,用城市意象就是现代诗吗?对此,诗人威廉·巴特勒·叶芝早就予以了否定。他批评比他年轻的意象派诗人以工厂、大都会等意象入诗,认为这样固然让 乘地铁上班的人更易读懂,却丢失了幻想艺术的传统。而意象派诗人自己也说,用飞机、汽车等意象也未必写得出好诗,飞机、汽车也会变得过时而庸俗。在现代主 义之后,英国有三位托马斯:爱德华·托马斯、罗伯特·斯图亚特·托马斯、狄伦·托马斯,都善写乡野生活和自然风物。还有美国的罗伯特·弗罗斯特,爱尔兰的 谢默斯·希内,这二位所写的更多是亲身经历的真正的乡村生活。他们的诗作特别有现代感。为什么?因为他们写的不是幻觉,而是真实;不是“山寨”以前的田园 诗传统,而是再现真正的现代乡村生活。北爱尔兰乡村比我们的农村发展还落后;希内出身于农民,但受到了良好的现代教育。所以说,写城市题材,用城市意象的 诗未必就是好的现代诗,关键在于诗人有无现代意识。城市就在那儿,问题是我们怎样看待它。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