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岐江夜景光彩夺目
【走·盘点】
在中山的发展史上,2010年是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一年,中山飞奔的发展脚步开始慢下来,虽然经济增速罕见地落后于全省水平,却让中山对未来的发展有了一次深入思考。
纵观中山的现状,我们不难发现这座城市正面临着许多矛盾:中山经济总量稳居西岸首位,却面临着资源奇缺而导致前进乏力;中山拥有驰名中外的宜居环境,城建水平却广受诟病;中山拥有孙中山等一批珍贵的文化资源,却缺乏具有全国竞争力的文化品牌……
破解这些矛盾,正是中山走出“一条不一样道路”的内在要求。为此,中山提出未来5年将实施产业升级、城市转型、民生改善、社会善治、绿色发展、文化引领“六大战略”,率先走出一条具有珠江西岸特色的科学发展道路,争当幸福广东排头兵。
探索“不一样道路”
去年底召开的中山市党代会,是在该市仍未完全摆脱“标兵越走越远,追兵正临城下”局面而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在全面分析中山市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会议针对中山的短板、优势和特色提出了“六大战略”,既是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领域,也是科学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事实上,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中山全市围绕“解近忧、谋远虑”,已在积极思考和探索未来的发展路径,这也是“六大战略”的形成过程,中山在这些方面都做出了有益探索。
作为全市土地面积最小的镇,家电产业聚集的南头镇转与不转,将关系到该镇未来发展大局。目前,南头的家电产业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但产业营 销仍制约着产业链向微笑曲线两端发展。为此,该镇正计划打造一个具有影响力的全国性家电产业营销中心,打造优势家电企业“研发、设计、营销、人才、培训、 财务、金融、管理”等核心要素的聚集地和总部基地。在资源禀赋的倒逼之下,该镇的转型升级对全市都具有示范意义。
人们盛赞中山特有的山水美,却又抱怨于中山落后的城市建设。滞后多年的中山城建该如何补短?市城乡规划局局长张珂表示,未来5年内,中山要将主 城区打造成现代化大城市格局雏形。在新一轮规划中,中山已按现代化大城市格局来规划,如按照“东拓、西联、南整、北进、中优”的空间发展策略,将中心城区 规划区范围扩展为“六区四镇”。目前,市规划局还正在推动建立规划实施机制。
如何弘扬中山的山水美?去年以来,中山力推绿色出行,公交出行分担率比前年提高4个百分点。内河涌和岐江河治理取得新突破,岐江河水质明显改 善,岐江游终成现实。“绿化月”市镇两级带动社会共投入11亿元新种树木30万株。据悉,今后5年中山将着力解决水的问题。要用财政的保障来带动治水,力 争在3年内,让岐江河有可以下水游泳的水平。
“六大战略”下的中山新局
在经历了快速发展之后,中山如同许多城市一样,不得不面对土地、资源、人口、环境难以为继的尴尬,不得不面对人民群众诉求更多元化,社会建设仍是短板的“难堪”……这既是传统发展模式的“天花板”效应,也是中山迈向新一轮科学发展的重要命题。
中山提出的“六大战略”,为中山5年发展提供了指导性纲领:产业升级要着力推动主导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品牌化、构建附加值 高、创新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城市转型要走一条符合中山实际的文明、宜居、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新型城市化道路;民生改善要集中力量每年办好一批群 众最期盼的民生实事;社会善治要争当全省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排头兵;绿色发展要保护好、弘扬好中山特有的山水美、自然美;文化引领将打造建设文 化强省的示范市、展示岭南文化的精品市、推动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先进市。
这是中山落实汪洋书记“努力走出一条与珠三角东岸不一样的发展道路”的重要践行。而记者注意到,在“六大战略”中,中山突出自身在社会管理、生态环境、文化建设等方面的优势,力争未来5年在这些方面走在全省前列。
按照党代会报告描绘的蓝图,未来5年,中山全市地方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到2016年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1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 过4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超过2.5万元,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8%。中山将向经济更加发达、政治更加文明、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环境更加 优美、生活更加富裕的全面小康迈进。
【读·评点】
突出比较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
城市之间的竞争,在上世纪80年代更多体现在人口、面积、工农业总产值等城市规模上,在上世纪90年代更多体现在城市综合实力上,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下,城市综合实力则被赋予更多内涵的城市竞争力所代替。
这就是城市核心竞争力所在。培育城市的核心竞争力,重点在于挖掘城市内部因素,力求合理地组织城市内部的各种资源,以形成其它城市不易达到的独 特竞争力。近年来,中山在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方面,许多做法开国内风气之先,可圈可点,奠定了中山的先发优势。但环顾周围,中山城市核心竞争力尚不显 著,导致在竞争中的优势也并不突出。
未来5年,中山提出实施产业升级、城市转型、民生改善、社会善治、绿色发展、文化引领“六大战略”,正是充分挖掘潜能,突出比较优势,强化对城市竞争力提升贡献较大的一个或几个关键要素和环节,使之成为提高城市竞争力的核心竞争力。
六大战略是中山城市特质所在。在许多城市遭遇经济和环境的结构性矛盾之时,“和美”成了中山城市的最大特色。“和美”既包括了中山特有的山水 美、人文美,也包括中山居民富裕的物质生活,是精神和物质上的一种和谐。六大战略提到的民生改善和绿色发展战略,指出将民生作为发展最终落脚点,推动生态 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步进行、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同步发展,就是要进一步弘扬中山的“和美”特质。
六大战略是中山对比优势所在。对比珠三角城市,论城市建设中山不如广州,论城市创新中山不如深圳,论产业规模中山不如东莞等。但在社会管理上, 扁平式的行政架构赋予中山先行先试的先天优势,在积分入户、全民修身等方面做出积极探索,获2011中国十大社会管理创新奖。同时,中山作为伟人故里,拥 有孙中山等一批不可复制的文化资源,在文化惠民力度走在全省全国前列。这些对比优势必将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
六大战略是中山内在潜能所在。中山虽已形成了有特色的产业集群,但仍需要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着重培植高附加值产业链。以专业镇为载体推进转型 升级,通过增量优化带动存量提升,将构建起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中山的城市建设也是短板之一,许多镇区实际上还处在“半城市化”状态,中山提出 实施城市转型战略,就是要对此破题,走出一条文明、宜居、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新型城市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