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院长、城市化委员会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
我非常赞成这次会议的主题,非常赞成现在我们把城市化问题焦点转移到城市化的质量上来。我想就城市化质量和城市化质量的指标体系谈几点看法。城市化质量可以分几个方面来体现,我想强调四个方面。第一,城市外来常住人口的市民化,是人的问题,是社会性软件的问题;第二,城市设施的覆盖程度;第三城市系统的效果;第四是城市生态的和谐性。作为一个经济学者,我着重讲一下前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关于市民化程度,这些年第一次把农民进城这个问题纳入到考察城市化质量、城市化发展的指标体系里。说到城市化,城市化的基本含义是什么?如果只是原来的城市居民生活得更好那不叫城市化,而是城市发展。城市化的含义就是原来不是城市里的人,变成城市里的人。原来不在城市里的人到城市里来居住,来享受城市的过程,也就是农民进城。第一代进城的是农民工,农民工是低收入阶层,受教育水平比较低。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城市化进程有一个重要特点:我们基本没有发生城市贫民窟现象,没有大量失地农民。
中国有一个特殊的机制,即农村的土地制度不允许农民卖土地,不允许他在困难的时候,家里出现病人的时候把土地抵押出去,从此被金融家、大地主们兼并土地,被驱赶到城市去,最后只好住在贫民窟里面。中国规定农民不能抵押、买卖土地,因而农民只得找其他的方式缓解金融财务上的问题。这就保证农民还能拥有一块数量不是很大的土地,从而保障他们最基本的生活,这其实也是中国农民最后的一种社保机制。整个城市化进程要使农民工在住进城市里面,三十岁、四十岁仍然在供给劳动,使我们城市有老农民工,使他们的城市化真正能够实?现。
现在中央政府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鼓励地方政府为农民工提供更多的服务,而地方政府要想一下子提供很多公共服务也很难。有的地方习惯农民工来打工,享受他们产生的价值,但是不承担他们养老社保等财政方面的包袱。怎么改变这种政策?我们综合开发研究院最近研究了很多对于这个问题的建议,就是搞双轨制,不是完全对农民工提供所有现在城市居民能享受的社会保障,这样的话政府负担会很重。对于进城之后成为城市常住人口的,政府提供的保障是逐步开放的,标准稍微低一点,先提供子女教育,然后是医保、社保。一开始跟农村标准差不多,然后逐步达到城市标准,通过渐进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
第二点是关于城市设施覆盖程度。我们五年前专门出了一本书研究半城市化。半城市化现象,就是强调人进城了,但是城市还是像农村一样,很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供给都很缺失,包括中国的行政体系导致将近百万人口一个镇,编制还是小镇,从公安警察到上下水、道路,所有硬件到公共服务软件、公共品的提供都是按照镇级来安排的。因此,城市设施覆盖率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
我想着重讲第三个问题,关于城市体系的效率。这不仅涉及到硬件,而且涉及软件。城市是一个系统。城市化之所以吸引人,之所以更美好,因为它更有效率、更舒适。如果是像过去搞分散的农村工业,如上世纪80年代,则最终会走不下去。因为分散化的服务业没有效率,连基础设施都难以保障。我们现在有大量城市人口,有各种公共服务,但如何提高效率?提高效率第一点,应该是城市公共服务更便宜。
从企业商务成本角度看,公共服务应该更便宜,而不是更贵。现在很多地方投入大量的资金,建了大量的公共设施,但是很浪费,没有考虑它的效率问题,而是考虑它的奢华,从资源角度来讲这其实是一种浪费。如果公共服务很贵,这个地方就缺乏竞争力。企业会比较当地软硬件的商务成本,包括政府的税收、政府的收费。因为政府要提供基础设施,效率低它的收费就高,它的税收就高,企业肯定就不来。企业不来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就没有竞争力,将来就没有GDP,就没有税收,就没有进一步发展的潜力。欧洲的问题,希腊人生活是不错,但是希腊没产出,缺乏有竞争力的产业,出口就依靠旅游,最有竞争力的船运行业不征税又不创造税收。
因此一个城市、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有没有竞争力,能不能吸引企业,能不能使企业在这儿发展,在这儿创造就业,在这儿创造收入,这个问题不光是硬件有效率,还有政府各种政策能不能为企业提供良好的条件。希望这个问题能引起大家的重视。我们现在比的奢华,比的高档,投入很多,也不顾债务,最后会出毛病的,这也是欧洲的经验教训。如何使我们的软硬件更经济,又好用,这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其次,方便、顺畅也是城市系统的重要方面。城市是一个系统,包括交通、上下水、供电、能源、排污、上网、通讯和教育卫生等各个系统。这些系统怎么整合、这些系统之间怎么有效对接和运转,怎么减少阻碍、瓶颈,这是现在城市系统优化一个重要的问题。事先没有考虑各个系统之间相互融合的问题,导致一些城市虽然建了很多东西,但是互相不兼容,仍然很不方便。今天发布的《中国城市化质量评估体系》里面有一些这样的指标,包括公共空间的利用率,包括上班用的时间,这是非常可贵?的。
一个现代化、和谐城市的重要指标,就是人们愿意在此居住,有很高的“回头率”,人们愿意再回到这个城市。一个城市要想有高的“回头率”,交通顺畅肯定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人们浪费大量时间在出行上,我想这个城市的“回头率”肯定不会很?高。
我认为,我们政府建很多东西的时候,不妨设一个网站,让大家谈哪不方便、哪不顺,然后再讲系统工程怎么去改进,一点点改进。北京首都机场通了轻轨以后,两个月里我连续收到三个外国人给我发的E—mail。他们说的是同一个问题,从城市建设来看,也是一个很小的问题。什么小问题?在东直门地铁站出来后,都有电梯,偏偏到了最后一个环节,还得走出去换台阶。最后一个台阶没有电梯,乘客就只得大包小包拧着一步一步走上去。类似这样小系统,导致无效率的环节,恰是体现城市质量的问题。
先进城市也不是一开始就是这样的,关键是我们怎么汲取教训,然后怎么改进。人流、物流出现以后,才能知道瓶颈在什么地方、怎么去改进。现在回过头想我们城市一些系统设施衔接问题,其实,系统性改进可以提升城市化效率,花的钱不多,但能使城市运转效率提高。
中国城市化还面临整体布局的问题。我觉得在城市化范畴里,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适合城市化改革,现代化进程意味着人的流动,人口从不适合发展经济的地方,流动到适合发展经济的地方。从原来的农业社会那种人口布局,变成了最终现代工业社会的分布。迄今为止,水路仍然是运输最便宜的工具,中国资源缺乏,将来大量的国际资源还得依靠水上交通,所以沿海经济现在和将来可能仍比较发达。中部地区的交通现在正在逐步改善,加上离沿海不是特别远,会慢慢发展起来。但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人,包括过去很多人口密集的地区都适合发展城市化。中央政府有必要做一个全国性的城市化规划研究,减少资源浪费,才能使城市化更有效率。应把有限的资源用到真正需要的地方去,使我们生态文明得到更好地保护。城市化质量问题是一个大问题,现在已经取得了重大的进展,我希望这个研究更加深入下去,从而推动中国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