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9月20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CCTV年度三农人物40名入围候选人名单发布
时间:2011-12-29 09:49:22  来源:新浪网 
  “中国农业银行(2.59,0.00,0.00%)杯”

  CCTV年度三农人物40名入围候选人名单
    刘相波        创办北京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

  荣誉: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一等奖

  事迹:多年来,刘相波带领大学生在农村支农、调研、扶贫、支教,在锻炼了成千上万的青年人的同时,也推动了社会对农村问题的关注和“新乡村建设”概念 的认同。很多大学生志愿者多次给温总理写信汇报,支农活动也得到了温总理的赞扬。2004年7月,温家宝在给全国基层农村任职和支农的大学生回信时表示, “你们选择的是一条正确的道路”,“希望你们把这项光荣而有意义的活动坚持下去”。

  从2003年起,刘相波就在全国各地农村推动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带领青年志愿者发动农民,先后建立了70个村级合作试验点试验区,这些试点既有提供 生产、购销、金融等服务的经济性合作社,也有提供文化、教育、养老、医疗等服务的公益性协会。迄今为止,共举办农民合作培训班近200期,培训农民合作骨 干、农村青年、农村发展机构工作人员达5000余人次。

  刘相波的学生们敬佩他、追随他,接触过他的农民也很喜欢他。当跟他打过交道的农民听到他车祸去世的消息时,纷纷发来短信表示哀悼,说他是个懂得尊重农民的人。他的导师也说刘相波是“心中装着农民而能够自然地融入乡土社会的真正知识分子!”

  
   
    阿里木  卖羊肉串助学、草根慈善家

  荣誉:当选新华社“中国网事感动2010”年度网络人物、新疆青年五四奖章、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

  事迹:1992年,阿里木退伍,他走南闯北以卖烤羊肉串谋生,吃尽了苦。2001年,他到贵州省毕节市落脚,生意越来越好,赚的钱多了起来。然而,阿 里木依然很“穷”,因为他把赚来的钱捐给了贫困孩子们。阿里木当看到患肾病的男孩周勇,因为家庭困难交不起医疗费时,立刻向记者朋友求助,又组织捐款,后 来有两家医院被他感动,免费给周勇治病;得知大方县达溪镇聚河小学学生缺书包,学校很长时间没举行升旗仪式,阿里木就买了181个新书包和一面五星红旗, 借了一匹马,翻山越岭两个多小时,送到学校;听说一小学41名学生交不起学杂费,马上冒雨送去5000元;从新闻中偶然看到一名大学生在井下挖煤,就每月 给他100元生活费……在毕节,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到处都有阿里木捐助的贫困学生。他还在贵州毕节学院和贵州大学设立“阿里木江助学金”。

  汶川大地震、贵州雪灾后,阿里木踊跃捐款。玉树地震发生后,他索性背上锅碗瓢盆赶赴青海,从西宁采购了几千块钱的牛羊肉和蔬菜,不顾高原反应,拿着身 份证和退伍证,成了二炮部队救灾前线一名“编外”战士,奋战了十余天。阿里木生活并不富裕,靠卖羊肉串谋生,却因为急公好义、乐善好施,被新疆人民亲切地 称为“好巴郎”,被贵州人民誉为“草根慈善家”。

  巴亚尔图

  牧民致富带头人

  事迹:为了使草原得以休养生息,2003年旗政府提出了“舍饲圈养、轮牧休牧”政策,政策刚刚出台就遭到了牧民们的反对,他们认为这样势必影响自己的 经济来源。可巴亚尔图明白这是恢复草原生机的最有效途径,为此他走家入户做广大牧民的思想工作,并带头将自家的3000亩草场围封起来,严格执行轮牧休牧 政策。通过草牧场围封,当年他家的草场长势最好,亩产最高,牧民看到了实惠,都纷纷效仿。他还组织部分党员和牧民代表成立了“草原巡逻志愿服务队”,协助 派出所与破坏草原的不法分子斗智斗勇,日夜坚守着广大牧民赖以生存的草原。在他的带领下罕达汉嘎查24万亩草牧场均得到了有效保护。     

  2010年4月,巴亚尔图组织17户牧民联合在登记注册了“达来诺日镇佰加力养殖专业合作社”,以“推广科学养殖、发展生态牧业、维持草畜平衡、保护 生态环境”为发展目标,对牲畜统一进行防疫、改良和销售,促进了罕达汉嘎查以及周边地区肉牛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全嘎查肉牛改良率达到80%,160户牧民 走上优质、高效、生态畜牧业发展之路。

  在巴亚尔图的积极努力下,嘎查还争取到国家农村电网改造工程项目资金219万元,让祖祖辈辈生活在草原上的牧民用上了国电,牧民也由此沿着输电线实现了定居轮牧。

  程相文       河南省浚县农科所研究员、所长,玉米育种专家

  荣誉: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

  事迹:1963年7月,程相文毕业后,毅然在分配表格上填上了“到基层去”。他被分配到鹤壁市浚县农业局,成为一名基层农技员。当时,浚县玉米亩产只 有50多公斤。为了提高玉米产量,1964年程相文只身来到条件艰苦的海南,一个人、一间房、八亩地,开始了玉米育种事业。到了第二年3月份,程相文带回 了精心繁育的玉米种子,当年凡是种上了他培育的玉米种子的大田,亩产量都突破了350公斤。从此,程相文开始了南来北往的候鸟生活。48年间,他度过了 94个夏天。

  程相文共选育出39个玉米新品种,浚单20目前已成为河南第一、全国第二大玉米种植品种。他培育的种子累计推广2亿多亩,增加效益150多亿元,创造了玉米育种界的奇迹。多年来,程相文所获的奖金和专利费累计超过3千万元,但他分文未取,全部拿出来用于种子事业。

  2011年1月22日上午,温家宝总理来到鹤壁市农业科学院考察时,与程相文深切交流,并给予他高度赞誉和评价。之后,程老给总理去信表态,要在有生 之年为玉米育种鞠躬尽瘁,甘愿为民族种业献出毕生精力。5月14日,温总理亲笔回信:一个老科技工作者的精神让我深受感动。中国实现现代化需要一大批像程 相文这样的科技工作者,需要有为科技事业鞠躬尽瘁的精神。程相文献身玉米育种事业的事迹应该表彰。谨致敬礼!

  陈士渠      公安部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办公室主任

  荣誉: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个人、第一届中央国家机关青年五四奖章标兵

  事迹:在举世瞩目的全国“打拐”专项行动中,陈士渠带领打拐办同志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和公安部领导的决策,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多策 并举,向拐卖犯罪发起凌厉攻势,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11年10月24日,全国公安机关共破获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案件50050起,其中拐卖妇女案件 16137起,拐卖儿童案件11304起,解救被拐卖儿童18396人、妇女34813人。陈士渠经常身先士卒,参与指挥、督导侦破了 “2011.6.8”特大跨国拐卖儿童犯罪团伙案、 “2011.2.21”特大拐卖儿童犯罪团伙案、贵州遵义“2011.4.9”系列拐卖儿童案等重特大拐卖案件,解救了一大批被拐妇女儿童。

  2010年12月以来,陈士渠又积极探索利用微博客这一新兴网络工具创新打拐反拐工作,回应群众的期待,取得显著效果。目前他的微博已有粉丝95万余 人,在人民网评选的十大官员微博中排名第二。2011年10月13日,陈士渠受邀在国家网络管理办公室举办的“积极利用微博客服务社会经验交流会”上作出 发言,中央领导同志给予高度评价。陈士渠领导的公安部打拐办公室2010年3月被授予“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11年2月被评为公 安部直属机关“党员示范窗口”。

  陈贤妹

  救起小悦悦的拾荒阿姨

  事迹:2010年10月13日,在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黄岐镇广佛五金城,年仅2岁的女童悦悦慢慢走在巷子里,在离家100多米的地方,被一辆面包车撞 倒后两次碾压,几分钟后又被一辆小货车从其双腿处碾过。惨象之下,过往的18名路人却无一施以援手,可怜的小女孩躺在血泊中七八分钟。最后,一位拾荒阿姨 看到后,将小悦悦半抱半扶到路边并找到了其母亲。随后,小悦悦被送往医院抢救,可最终离开了人世。

  在小悦悦抢救期间,陈贤妹还去医院多次看望了小悦悦,并从随身环保袋里掏出一包沉甸甸的现金,塞到曲女士(小悦悦妈妈)手上。曲女士激动得双膝跪地, “阿婆你不容易,我们不能要”。可陈贤妹执意将钱推给曲女士,“我不知道带了多少钱,都是这几天他们(社会各界)给我的慰问金,我都给小孩了。”曲女士紧 抓着信封,泣不成声。陈贤妹说,她当时没想别的,“就是想救人”。

  邓飞      媒体人、公益事业拓荒者

  荣誉:天涯社区“2008年最受欢迎的媒体和记者”铜奖、新浪微博2010年度记者、 《时代周报》“影响中国时代进程100人、《南方人物周刊》“中国魅力50人”、腾讯网华语传媒盛典2010年度记者

  事迹:做调查记者,曾是邓飞的理想。但十年前他报道过的事情,今天仍在不断发生时,他意识到通过文字去影响读者,不如通过行动直接去谋求改变。邓飞开始了他一系列的公益“行动”。

  2008年3月25日,湖北籍男子彭高峰的3岁儿子被人拐走。邓飞因参与过报道,认识了彭高峰,并一直鼓励他继续寻找儿子。邓飞发现,微博能够快速收 集、传递和分享儿童拐卖信息。于是,他在新浪微博提出“微博打拐”,帮助公安系统打击儿童拐卖。2011年2月4日,在邓飞以及各位爱心人士的大力帮助 下,彭高峰最终找到了丢失多年的儿子。

  2011年3月,邓飞继续利用微博,呼吁大家为贫困山区的小学生提供免费午餐,帮助孩子们免于饥饿。更多的力量集聚向乡村孩子,中国社会福利教育基金 会还帮助他们分立了“免费午餐”专项基金,实现了全国合法公募,保证了免费午餐项目资金的持续供给。截至7月18日,整个项目共筹善款1340多万元,已 为27所学校的4723名学童每天提供一份热腾腾的免费午餐。

  2011年11月,甘肃省正宁县幼儿园校车事故让无数人陷入沉思。邓飞和他的团队,也开始到处筹集资金,为“安全校车”寻找出路。邓飞希望政府和民间一起协作,共同来保护孩子的生命安全。

  杜新民    打造中国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航母

  事迹: 2002年,杜新民开了一家煤矿,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他觉得一个商人应该从挣点钱到做点事,再到做点利国利民的大事,这是他一个食品行业的门外汉敢进入绿色产业的原因。

  没有大市场,就没有大农业,杜新民首先谋划的是把市场做成一个交易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把国内外优质、安全、绿色和有机产品的生产企业聚集起来,帮助 入驻企业建立销售渠道。他投资了2.2亿元人民币兴建起了中国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北京展销中心,成为带动中国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产业全面、快速发展的“绿色航 母”。

  “以品牌引领消费、以消费拓展市场、以市场拉动生产”,杜新民深信这是配合政府系统解决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市场化手段,也是中国绿色食品事业持续健康 发展的方向。而中绿北展中心运营模式的创新点和竞争力则在于,它创造了国内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供销的集聚区,直接联通供需双方,打造了绿色食品有机食品 “集聚——融通——整合”的全新产业链整合模式,从源头入手,使高标准贯穿于绿色基地、科普教育、流通配送、入场布展、农超对接、社区联动等环节,探索出 了一条以质量为本、以市场为魂、以民生为导向的发展之路。

  高金磊    大学生村官

  荣誉:全国农业青年致富带头人、湖北省2010十佳优秀大学生村官

  事迹:2008年,高金磊大学毕业后,在广告公司找到了一份薪水丰厚的工作。由于业绩突出,公司老总把他派到长沙分公司做项目经理,并表示要给他加 薪。就在此时,湖北省公开选聘首届大学生村官。看到城市翻天覆地的变化,想到家乡依旧落后的面貌,那种巨大的差异深深触动着高金磊。面对重重劝阻,高金磊 毅然决定当村官。

  高金磊到黄冈市英山县温泉镇百丈河村报到后,第一个要求就是去养猪,他觉得这是能够带领乡亲们致富的好途径。为了当好猪倌,高金磊每天早晨6时,都会 到猪场里打扫猪舍,清理粪便,喂食,并做好疫苗、消毒每一个细节的记录;夜深人静时,他把白天收集到的数据录入到电脑,进行分析,并不断学习兽医药理和养 殖管理方面的知识。村民们养猪时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高金磊都会竭尽全力帮他们解决。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养猪场具备了年产万头猪的规模,年产值在千万以上。

  正是这样的责任感,支撑着高金磊一点一点改变着百丈河村的面貌。村里开起电脑技术、普通话和养殖技术培训班,第一次组织起村民运动会。在高金磊的带领 下,百丈河村形成了山顶有黑山羊养殖,山腰有田桂花鞋厂,山脚有英山云雾茶叶种植的良性发展格局。村人均收入也由上世纪90年代的300元上升到去年 的7380元。

  郭凤莲     全国人大常委、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党总支书记

  荣誉:第七届中国十大女杰

  事迹:

  1964年,郭凤莲挑起“铁姑娘队”队长的担子,带领大家改造家乡落后面貌,曾受到毛主席、周恩来、李先念、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热情接见和赞扬。也正是如此,郭凤莲头的的光环越来越耀眼。

  正当郭凤莲在大寨大展宏图的时候,历史发生了转折性变化。70年代末开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让以人民公社为核心的大寨模式黯然失色,并一度成了负 面教材。时任大寨村党支部书记的郭凤莲也一度销声匿迹了10年。但性格坚强的郭凤莲,注定不会再迷茫中沉沦。1991年11月,在群众的呼吁声中,她重返 大寨村党支部书记,不仅为自己的人生揭开了新的一页,也让失落的大寨重新找回了自信。

  郭凤莲带领大寨进行第二次创业。在她的精心运作下,大寨村办企业经历了从小作坊向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的转变。无论是发展煤炭业、旅游业,还是 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现代化养殖业,每一次开拓,都让这个人口只有520人的“大寨”小村受益匪浅。从1992年以来的近二十年里,大寨引项目、引人才、 引资金,搞改革、抓发展,先后兴办了水泥厂、制衣公司、酒业公司、贸易公司等企业,连续名列全县纳税第一村,大寨人均收入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80多元增 加到2011年的1万2千元,大寨集团的收入已经超过4个亿。

  郭达             国家一级演员

  事迹: 借助春晚的巨大影响力,郭达迅速走红全国,《换大米》、《产房门前》等作品也为广大观众熟知。他也因此告别了话剧舞台,成为专业小品演员。郭达不忌讳别人 说他是小品演员,在他看来小品与话剧一样是表演艺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演小品我得到很多,它让全国观众记住了我,它改善了我的生活,它丰富了我的舞台 经验,让我学会如何精炼语言、塑造人物、控制舞台。” 为了春节晚会上的十来分钟,他付出的却是3个月的努力,比排一台话剧还费劲。

  无论在话剧舞台上,还是小品表演中,亦或是影视剧,郭达也饰演过很多朴实的农民形象,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这跟他在基层跟农民学习,体现生活分不开。他爱农民、敬农民,更希望服务于农民。

  关慧明      科技特派员创业协会会长、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科技局高级农艺师、科技特派员

  荣誉:内蒙古自治区劳动模范

  事迹:关慧明从大学毕业后,一直在乌兰察布市从事蔬菜新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工作。 他带领的蔬菜小组每人每年下乡240多天,几乎走遍了乌兰察布市所有的大棚、菜地。分别和国内外10多家龙头企业建立了业务关系,完成订单任务17个,总 面积达到1万多亩,外商在订单项目上投资1000多万元,全市8个旗县有1万多户农民参加订单任务,增收1000多万元。没有订单任务的菜农也享受随叫随 到的免费技术指导。乌兰察布的农民们称他为“财神”。在关慧明的辐射带动下,全市已经形成近万亩的温室大棚和以冷凉蔬菜作物为主的50万亩露地蔬菜生产基 地。在落实订单任务中,关慧明小组在订单任务区形成服务、销售网络,带动一批科技人员、乡土人才共同参与这项工作,一批县、乡成立了蔬菜专业技术协会,这 种被称为关慧明模式的服务形式,开始在全市推广。

  关慧明还针对蔬菜病毒防治、斑潜蝇防治、新型温室设计与生产等10多项技术难题潜心研究,都取得重大突破。在市蔬菜专业技术联合会成立时,被大家推举为会长。

  黄勇           男             中国农业灌溉节水“第一人”

  荣誉: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水利技术能手

  事迹: 流量计,让农民知道灌溉用了多少水,而灌区自动化控制系统,则使节水成为现实。黄勇的绝活,就是用数字化电路开发农用数字式流量计,将弱、强电路应用于农 田灌溉自动化控制。简言之,就是发明了灌溉流量计,参与实施了三联灌溉自动化项目。黄勇的技术让灌区由1个泵房、10块田地和约1000米的干渠、支渠组 成,由计算机远程控制3台水泵和8个阀门,同时对23台现场仪表进行数据采集,并作相应的处理。系统具有自动采集处理灌区水情、雨情,自动控制泵站电机开 关、渠系闸门及田间分配水口闸门的启闭等功能,实现计量供水。农民发放IC卡,按方收费。粮食增产效益姑且不算,灌区水稻全生育期用水仅相当于当地平均水 平的73.6%,同时节省约50%电费和人工,灌区现在已经列入国际农田灌溉技术交流窗口。

  黄勇凭着长期在一线从事农水科研的工作经验,依靠水利行业高校的理论支持,刻苦钻研数字电路与量水技术规范,实现了农田灌溉量水设备造价低、精度高、 使用方便的要求,同时他开创的将流量计改为顺水流方向斜插式安装技术更是被全国灌溉培训班作为推广技术设备。最基层水利试验站的普通工人,数十年锲而不舍 地钻研节水技术,使中国农业灌溉用水首次实现按方收费。

  韩克茵   甘肃省妇联党组书记、主席,妇女创业就业的娘家人

  事迹:甘肃全省687万妇女劳动力中有83%在农村,如何帮助甘肃农村妇女脱贫致富成为农村基层工作的一大要事。甘肃省妇联主席韩克茵,敏锐的认识到 支持农村妇女就业创业将会对整个农村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于是,她带领各级妇联大力开展农村妇女技术培训,实施各类妇女参与的发展项目,实行“陇原妹”家 政服务员输出战略,开展扶贫助困公益活动。

  随着调研的深入,韩克茵发现技术和资金一直是制约农村妇女致富的关键因素。2009年,财政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中国人民银行、全国妇联联合下 发了《关于完善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政策推动妇女创业就业工作的通知》,韩克茵抓住时机,积极推进农村妇女小额担保工作。在韩克茵的带动下,甘肃省妇联扎 实开展“信用户”评定,夫妻承诺践诺,贷款公示和群众评议活动,同时引导贷款妇女办理农业保险和人身意外伤害险。随着农村妇女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工作的 开展,有效解决了妇女创业初期资金瓶颈问题,帮助26.6万妇女创业就业,带动100多万群众增收致富。一大批懂经营会管理的创业带头人和女经纪人脱颖而 出,提高了农村妇女的社会地位。

  贾平凹        当代著名作家、“鬼才”

  荣誉:最近获得由法国文化交流部颁发的“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奖”;《秦腔》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事迹:贾平凹这几年,坚持每年走访数十村庄,不打招呼,不让接待,并说“作家应该拒绝书斋写作,要关注底层社会”。这已经形成了他的文学生活习惯。

  2010年,贾平凹创作的反映近百年来中国土地问题的散文《一块土地》获得人民文学奖。他说:“现在人都关心大都市,被忽略的是县城的经济、底层的生 存状态和情绪。一些变化,不下去看,没办法知道。”之后,贾平凹亲身走访陕西、河南、湖北交界的十几个县走访,又到号称“中国最穷困的甘肃定西”了解当地 农民的生存现状,用心去关注、用眼去观察当地的生存环境和风土人情,并最终写成长篇纪实散文《定西笔记》,扒开了定西的浮土,显露出来的是珍贵而又厚重的 文化积淀。文学评论界对《定西笔记》给予了较高评价。

  从贾平凹每年走访数十村庄的丰富生活经历和社会阅历可以看到,他之所以受到人民的喜爱和欢迎,主要是能够走向“人民大地”。他探访贫瘠的土地,关注农 民的现状。贾平凹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走出书斋,走向广袤的生活大地,关注底层社会群体生活,去追求文学的信念,践行文学的理想。

  刘庆鸯     海南省三亚市青年农民、首创绿色无公害基地

  事迹:实在难以想象:一个只有高中文化的农村妇女,从借款5万元起家,在短短几年内实现创办三家企业并发展到有200名专业技术人才,5000多万固 定资产、年销售果蔬总量近60万吨,年销售额8200万元,年利润达3000多万元的重大跨越。这个创业青年、农村致富带头人就是刘庆鸯。

  1999年1月,刘庆鸯创办的三亚海源实业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成为当地第一家集农产品(11.22,0.14,1.26%)开发、收购、销售、管理为 一体的私营企业。2003年,刘庆鸯利用毗邻南山旅游区的优势和南山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注册了一项融“高效、生态、健康”为一体的“南山寿果”品牌水果 商标,2005年通过国家工商总局认证为“绿色无公害”水果。刘庆鸯和她的海源实业凭借苦心经营和创新智慧,打造出家喻户晓的精品热带水果品牌,用辛勤的 汗水浇灌出丰收的喜悦。目前,该公司与农户已形成共同发展,共同生存的经济联合体,开创了一片有着广阔发展空间的“绿色无公害”水果生产基地。

  致富后的刘庆鸯不忘回报社会。1999年以来,每年学校开学,她都会给崖城中学送去3000或6000元,为贫困生买被褥。此外,她还长期资助孤儿苏 运妃、苏运敏姐弟到初中毕业,弟弟苏运敏考上市重点中学后,她又送去了学费,并每个月资助他300元的生活费,承诺一直支持到其大学毕业。

  刘大成          

  草根明星

  荣誉:2010年星光大道年度总冠军

  事迹:刘大成从小就迷上了唱歌唱戏,家里没有录音机,他就坐在村头的大喇叭下听,时常入迷忘记回家吃饭;没有老师指点,他就找来著名民族声乐教育家金 铁霖的讲课录音带,一遍一遍地听,听的次数太多,磁带发出了“嗞嗞”声;没有钱买笛子,他看着水管子跟笛子差不多,就把水管子挖几个眼当笛子吹,做了几次 竟然成功了;没有更多的乐器,他就练口技,树叶、针管、瓶子、吸管、梳子等,经他改造都能吹出优美的歌声,鸡、鸭、牛、鸟等动物的叫声他也学得惟妙惟肖, 如同真的一般。

  2010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有人建议他参加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栏目,刘大成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就报名了,没想到竟然走到了2010年度总决赛的舞 台。在刘大成成为月冠军之后,便在南刘村建立了“留守儿童之家”,买了图书、电子琴、电脑、电视、DVD等,让留守儿童在那里学习、娱乐。看过刘大成参赛 节目的人都认为刘大成的节目“点子多、编排好”,而对刘大成来说这是感情的自然流露。

  在舞台上,农民出身的刘大成用质朴无华打动了观众,用歌声唱出了农家人的生活情感。刘大成深知成才的不易,表示以后将向专业老师学习,把艺术水平提升一个档次,希望自己的梦想能走得更远。

  刘京俊

  山东省青岛港农民工、创造了第一个轮胎吊绝活“京俊攀峰”

  荣誉:青岛市职工创新能手、青岛市技术能手、青岛市青年岗位能手

  事迹:2000年9月,刘京俊外出打工。两年多的时间里,四处漂泊,干过洗碗工、服务员,摆过地摊,做过推销员、干过电气焊、建筑工,还蹬过人力三轮 车。2003年元旦,他经当地劳动局劳务输出来到青岛港,在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培训,168名人员当中,以第一名的成绩顺利通过考试,分配到金牌工人许 振超的身边工作。2006年,刘京俊取得青岛市职业技能大赛“状元“,是青岛港集团第一个考取技师职称的农民工。

  2007年,刘京俊创造了第一个轮胎吊绝活“京俊攀峰”,该项绝活的特点是“稳、准、轻、快”,充分发挥机械性能的钩行路线和“一钩准”的操作技巧, 使得一个班下来就可以多干50多个箱子,相当于一天多干出了1个小时的活,每个班下来就能节省燃油25L或节电160度。2007年10月,刘京俊成为青 岛港第一批从农民工中提拔的机械队副队长。走上管理岗位的他,除了队伍的日常管理,大部分时间在现场。231个箱区,每个班他都要徒步走遍,平均一个班要 走近30公里的路程,30个班下来,相当于从青岛走到了北京。

  2009年至今,刘京俊还负责公司430多名轮胎吊司机的培训工作。两年来,撰写了近5万字的培训教材,自行设计了四套有针对性提高轮胎吊司机技能的操作项目,直接被集团收入技术工人培训丛书。

  刘丽        最美洗脚妹

  荣誉:2009年 “感动厦门十大人物”、2010年度十大感动中国人物

  事迹:由于父亲常年患病,家境贫困,刘丽在初中时就不得不辍学,外出务工,挣钱为弟弟妹妹交学费、贴补家用。她辗转于湖北、江苏等地,做过服务员、保姆。2000年,刘丽在厦门找到一份“洗脚工”的工作,家庭经济状况在她的支持下逐渐好转,几个弟妹先后完成了学业。

  想到自已曾经因家庭贫困辍学务工,手头稍稍宽裕的刘丽萌生了帮助贫困儿童上学的想法。通过厦门市妇联牵线搭桥,刘丽在厦门一些民工子弟学校展开一对一 资助。刘丽始终觉得,自己的力量毕竟有限,要让更多的人加入,才能帮助更多的学生。她以个人名义建立了十几个爱心QQ群,开通了以“中国最美洗脚妹”认证 的微博。在厦门市儿童少年基金会里,还有一个以她的名字设立的助学基金。刘丽还利用工作机会,试着劝说经济条件富裕的客户捐资助学。一对常来刘丽洗浴店的 夫妻被刘丽的诚意和善心感动,一次就资助了30名贫困失学儿童。在她的影响下,周边的同事和朋友纷纷与贫困学生结成对子。十多年来,她用做足疗赚来的钱先 后资助了二百多个贫困孩子实现了求学梦想,还包括20名贫困大学生。这个平凡的打工妹,奉献的不仅是爱心,还有对贫困学生命运改变的期盼。

  刘相波        创办北京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

  荣誉: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一等奖

  事迹:多年来,刘相波带领大学生在农村支农、调研、扶贫、支教,在锻炼了成千上万的青年人的同时,也推动了社会对农村问题的关注和“新乡村建设”概念 的认同。很多大学生志愿者多次给温总理写信汇报,支农活动也得到了温总理的赞扬。2004年7月,温家宝在给全国基层农村任职和支农的大学生回信时表示, “你们选择的是一条正确的道路”,“希望你们把这项光荣而有意义的活动坚持下去”。

  从2003年起,刘相波就在全国各地农村推动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带领青年志愿者发动农民,先后建立了70个村级合作试验点试验区,这些试点既有提供 生产、购销、金融等服务的经济性合作社,也有提供文化、教育、养老、医疗等服务的公益性协会。迄今为止,共举办农民合作培训班近200期,培训农民合作骨 干、农村青年、农村发展机构工作人员达5000余人次。

  刘相波的学生们敬佩他、追随他,接触过他的农民也很喜欢他。当跟他打过交道的农民听到他车祸去世的消息时,纷纷发来短信表示哀悼,说他是个懂得尊重农民的人。他的导师也说刘相波是“心中装着农民而能够自然地融入乡土社会的真正知识分子!”

  李荣光       “弄拉模式”创办人、山区群众的领路人

  荣誉:感动马山时代先锋

  事迹:弄拉屯可耕地加一起才只有50多亩。每年种的玉米只够吃半年,剩下半年,村民们只能靠上山采药或者砍伐一些林木,拿到六七里外的集市上去卖来换 粮食吃。这种局面到2008年迎来了转机。这一年11月,党员李荣光牵头成立了弄拉旅游专业合作社,由全屯村民带着耕地和山林承包经营权量化入股,共同开 发弄拉的绿色资源,发展生态休闲旅游。

  李荣光一个人承担了旅游开发项目所有的前期投资,还在旅游项目开业前,每年自掏腰包10万元,补偿封山育林给村民带来的损失。旅游项目所得利润按“四 六比例”分成,李荣光拿四成,村民们拿六成。李荣光的做法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农民集体致富模式——“农户+公司”。以农民为主体,参与公司经营管理和旅游项 目开发,从取得的效益中分红。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农户加公司的合作开发模式,使弄拉的山林很快得到恢复,逐渐形成“山顶林、山腰竹、山脚药和果、低洼粮和桑”的立体生态发展模式,一个“以林为主,林 果结合,套种药材,综合经营”的绿色经济新格局浮出水面。“弄拉模式”为石漠化治理和石山地区生态重建提供了科学的发展模式,成为国内石漠化治理与农民增 收结合的典范。

  李培智        绿化行业领军人物

  荣誉:全国十佳苗圃、山东省林业先进工作者、山东省绿化奖章

  事迹:李培智有一次偶然看到江浙一带农民种花卉苗木,一亩地每年能收入2万元时,就想把南方的经验引到家乡。强烈的责任感使他毅然租赁68亩废弃的果 园种起了当时在他们那里还极为少见的花卉苗木。他把家乡附近的父老乡亲招到他的苗圃来当工人,打破了当地许多农民要挣外快只能外出打工的传统。短短十余 年,他的苗圃现在已经扩展到3万余亩,用工人数由原来的几十人扩大到现在的几千人,工人工资也由最初的每人每天十几元工资涨到现在的五十多元。李培智还无 偿提供种苗、技术帮助更多的人发展绿化苗木,让更多的人走上了创业致富的道路。近年来,他先后帮助1000多人从事花卉苗木生产,直接产生社会效益10亿 元。

  2011年,李培智开始以扶贫帮困的公益慈善行为作为回馈社会、塑造品牌的着力点。他积极帮助农村贫困大学和社会弱势群体,以旗下先禾公司的名义成立 了“弱势群体救助中心”,针对现在社会上比较突出的“留守儿童”、“残疾儿童”问题,中心不但从钱、物上帮扶,而且专门聘请心理专家对这些孩子们进行学习 和心理上的帮助。李培智还与山东德州市善源救助会合作,利用二个多月的时间,在德州市寻找了1000户残疾、贫困家庭,为其赠阅了1000份各类报刊杂 志,帮助贫困人员在文化上也脱贫。

  吕根觅         内蒙古万通集团董事长

  事迹:2009年,内蒙古万通集团秉承“为养而种、以种促养、种养增收”的理念,投资2.55亿元,在吉格斯镇与白泥井镇的交界处建成了万通现代农牧 业科技示范园,园区总占地面积10030亩,共分为种植园区、养殖园区、设施农业园区、农机园区、沼气堆肥区、科技培训区、游牧农耕区、生态观光、健身、 旅游等八大功能区。2011年,园区实现种养殖经济总量达7000多万元,受益农牧户2000多户,培训农牧科技人员、种养殖带头人26期1800多人。

  致富不忘家乡。吕根觅看到家乡那么多留守老人和孩子住在水电暖等问题都得不到妥善解决的老房子里,他依然决定投资800余万元,在家乡建成占地 68061平方米的谐雅苑。建成后,他一直坚持每年投资20万元,除了为老人们提供衣、食、住、医、葬之外,还为他们修建了健身场所、图书室、文化娱乐、 洗浴等设施,使院民们享受到了天伦之乐。2010年,吕根觅又投资2000万元,对其进行改造,一处集敬老院和幼儿园为一体的谐雅苑投入使用,并且幼儿园 全部免除学杂费、住宿费、伙食费。

  这十多年里,吕根觅带领的内蒙古万通集团资助过多少失学儿童,救助过多少困难群众,扶持过多少弱势群体,难以统计。这些“感恩”义举的实施,为政府分了忧,解决了燃眉之急,也促进了社会事业的和谐健康发展。

  马三小         无腿老兵10年种树

  荣誉:河北十大热心肠人物

  事迹:马三小1969年入伍,在福建省某部服役。后因为患上了绿脓感染败血症,于1974年复员,回到井陉县秀林镇马峪村。从部队回来的马三小,凭着 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改革开放初期做起了生意,很快成了远近闻名的万元户。然而,1985年,他的败血症复发并逐渐恶化,不得不截肢,刚刚富裕的万元户被病 魔拖到了贫困的边缘。家里的积蓄花光了,三个孩子被迫辍学。

  马三小觉得,他不能坐以待毙,他要找到一条致富的路。终于有一天他在电视上看到了山东省关于绿化青山、栽树种树可以致富的一个人物专题报道。老马觉得 自己找到了出路。2000年,老马刨下了第一个树坑。他每天早晨四点半起床收拾,五点出发上山,大约需半个小时至一个小时才能爬到山上去;刨坑植树时先在 自己的半截子腿上绑上个棉套保护好自己的残腿,然后用钢钎撬开石头,用手一把一把的把碎石刨出。心底的信念一直支撑着他,再苦再难永不言弃。

  到2011年春天,他已经种植了3300多棵杨树,大部分成活,早些年种植的树如今已经郁郁葱葱。很多人慕名而来,找老马买树,但是马三小不卖了。他 不舍得卖了。他说现在退伍老兵的待遇越来越好了,很多好心人也捐助了一些,他下定决心绝不卖一棵树,就为了改善生态环境,让山上越来越绿。

  潘春来         信息书记

  荣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9年福建省终身教育工作先进个人、全国“三农科技服务金桥奖”、 2010年中国农村信息化十大年度人物

  事迹:“兰田村,烂田村。”想当年,这句顺口溜,成了兰田村人心口上的一个伤痛。2004年,自办企业的潘春来“临危受命”,出任村支书。那时,村集 体欠债40多万元,70%以上的农户靠外出打工维持生计。上任伊始,面对百废待兴的局面,潘春来抱着“没有新型农民就不会有新农村建设”的理念,提出了一 条新思路——创办新农民培训基地。而基地从建设到运转所需的资金,除了上级政府补助的10万元外,其余的都是潘春来自个儿“掏腰包”。

  潘春来上任后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自己掏钱给村里装备了国内最先进的数据库和搜索引擎,建起了一个农村信息化服务平台,不但使兰田村实现了村务、村财 公开,还使村民们有了属于自己的商品销售网络,村民的人均收入有了较大的提高。该平台目前已经在泉州2463个行政村全面上线使用,正在福建省内推广,并 逐步向新疆昌吉、山西长治等地拓展运营。这个平台已经拥有专兼职信息员40000多人,发布村务公开信息186万余条、农产品信息870万多条、每月成交 额超2亿元。

  任影           高位截瘫女教师

  荣誉:全国“最美乡村女教师”

  事迹:读高二时,任影患上了被医学界称之为“不死的癌症”的类风湿性关节炎。虽然高考分数超过了大学录取线,但是所有的理想都变得遥不可及,任影感到一片黑暗,偷偷喝下农药想自杀,多亏细心的父亲及时发现,才救下了她一条性命。

  重获新生的任影选择更有意义地活着。她开始边自学,边给村里学生无偿补课,并萌发了办学的念头。1998年,在家人的支持下,任影利用家里的空房子,在村子里开办了学前班。开学那天,出乎意料地来了24个学生。

  教学第一个难题就是板书。粉笔太短,轮椅太低,聪明的任影想到一个办法,就是在一根带有凹槽的细木棍一端套上一个注射器外壳,外壳里装入粉笔,这样就做成了推拉自如的“加长粉笔”。为了驾驭这支特殊的粉笔,任影刻苦练习,常常胳膊疼得都抬不起来。

  一年很快过去了,第一届学前班毕业了,孩子们都有了明显的长进,家长们纷纷恳求她继续办一年级。第二个新学年,不但学前班又招了26个孩子,一年级还增加了邻村的11名学生。任影给学校起了个名字叫“任庄希望小学”。  

  2007年,她的小学被教育部门纳入城关镇管理,并更名为“城关镇希望小学”,如今已拥有200多名学生。任影通过自学,不仅完成医学专业课程,还取得了教育管理大专学历。她传播着知识,也在传播着自强不息的信念。

  任继周      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草业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事迹:改革开放以后,任继周任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首任所长。“六五”期间,他和同事们承担了农业部“云贵高原退化栽培草 地的恢复与重建”的研究项目,在贵州威宁的灼甫从事飞机播种退化草地的恢复重建。通过3年的科学施肥与日常管理,将齐腰深的杂草控制住,恢复了稳产的人工 草地。随后,任继周建立草地畜牧业示范基地,以南方贫困山区农民专业户为基础,探索我国南方发展节粮型草地畜牧业途径。

  “七五”期间,任继周主持了国家攻关项目“云贵高原人工草地草畜试验区”。到项目验收时,不但建成了超越目标产量的人工草地,而且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当时,被贵州省委总结为“灼圃模式”,为我国南方发展草地畜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八五”、“九五”期间,任继周和他的团队又承担了国家攻关项目和联合国出资项目“云贵高原草地农业系统的开发研究”,引入国际先进经验,建立相对低投入高产出、可以持续发展的草地农业系统,培养中国的技术人才。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2001年开始在贵州毕节地区实施科技扶贫项目,十年来任继周在各方的配合下,创建了更加富有市场特征的“晴隆模式”。现在晴隆县草地畜牧业扶贫模式已扶持带动近47万多人增加收入,脱贫致富。

  石光银         治沙英雄

  荣誉:全国劳动模范、荣获联合国粮农组织颁发的“世界优秀林农奖”

  事迹:石光银1984年,怀着锁住黄沙、拔除穷根的责任感和坚定信心,辞去乡农场场长职务,举家搬进沙区,成为全国承包治沙第一人。

  37年来,石光银同志承包荒沙、荒滩22.8万亩,己治理19.5万亩,植树2000多万株(丛),在毛乌素沙地的南缘,营造了近100公里长的绿色屏障,为阻挡黄沙南侵,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治沙方法,经治理的沙地林草覆盖率均达65%以上;他组织207户农民,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民治沙公司,探索出一条“公司十农 户”,综合开发,多业并举,以治理促开发,以开发保治理的产业化治沙新路;他关心乡亲,个人出资实行生态移民,把生活在生态极为恶劣地区的50户特困农民 迁移到自己承包的沙地上,为他们盖房子、打水井、分口粮田,帮助他们走上致富之路;他组织80多名农民办起“农民文化夜校”,带动沙区农民学文化、学技 术,他投资数万元建起“黄沙小学”,让沙区子弟就近上学读书。石光银同志的治沙模式和技术辐射了周边乡村,他无偿为群众提供树苗累计50万株,种子 4000多公斤,打水井160多眼。

  苏珊·萨布莉亚·坦芭肯    藏区盲童的“光明使者”、德国盲人专家

  荣誉:中国政府“友谊奖”

  事迹:苏珊2岁时就被诊断为色素性视网膜病变,12岁的时候,完全失去了视力。坚强的苏珊在盲人学校渡过了最艰难的时期,顺利考上大学,主修中亚语,即蒙古语、汉语、古代和现代藏语。

  1997年,苏珊来到西藏,发现这里的盲童少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便萌生留在西藏为盲童创造受教育机会的想法。2000年,她与西藏残联合作建立的盲人 康复及职业培训中心正式运作。该中心相继开设了盲童预备培训中心、盲文书籍印刷厂、盲人自我综合中心和职业培训农场等。她自己设计的世界上唯一的藏语盲 文,在实际的教学试点中逐步完善。约百名盲童在这里接受日常生活技能培训和藏、汉、英三种语言的盲文基础教育,以及按摩、电脑、手工编织、奶酪制作、美术 等职业技能培训。

  为激发孩子们的潜能,2004年,苏珊邀请第一个登上珠峰的盲人埃里克·威亨梅尔和他的登山团队来西藏指导盲童们向喜马拉雅山脉一座海拔7000余米的高峰发起挑战,最后苏珊夫妇和6名盲童成功攀登至海拔6500米的高度。

  2005年德国总统克勒授予苏珊总统勋章。2006年,苏珊荣获了中国政府“友谊奖”。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接见“友谊奖”获奖专家时,专门来到她的身边向她问候。她幸福地说:“虽然我眼睛看不到总理,但是我在心里看到了。”

  孙影        支教教师、深圳关爱行动“募师支教”项目的支教志愿者

  荣誉:全国百名优秀志愿者、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

  事迹:孙影从小就梦想像妈妈一样,做一名老师。2005年,25岁的孙影大学毕业后,南下深圳寻梦。她偶然在报纸上看到“募师支教”项目正招募志愿者 赴山区支教,就马上拨通了报名电话,最后从80多名报名者中胜出。2006年8月,孙影跟随“募师支教”志愿者队伍,远赴贵州毕节大方县大水乡鞍山小学, 开始乡村支教。

  大方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条件的艰苦没有难倒孙影,当地孩子艰苦求学的境遇却让她揪心。一学期的支教生活结束后,当初同行的10多名志愿者都离开了贵 州,可孙影却选择留下来。因为教学工作出色,还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2007年10月,孙影被大水乡政府任命为鞍山小学副校长。

  教学之余,孙影深入大山,进行求助信息调查,积极为贫困求助者寻求爱心资助。近年来,每学期开学前夕,她都要将深圳等地爱心人士捐助的助学金,集中发 放给登记在册的贫困学生。随着公益项目的增多,孙影也不得不一次次放弃返回深圳的机会,继续留在大山深处,为完成爱心人士的心愿辛勤奔波。在物质日益丰富 发达的今天,任影依然坚守在大山深处,固守着自己的精神家园与梦想,甘受贫瘠,这份执着让人感动和尊敬。

  武拥军         制定了太原首个晋祠大米生产标准

  荣誉:2010年全国粮食生产大户

  事迹:

  2006年,武拥军从王郭村老家的500余户农民手里返租来近1000亩土地,专门用于培植晋祠水稻,希望重塑晋祠大米的品牌。2007年,他制定了 太原首个晋祠大米生产标准。为提高产量,他借助各方科研力量,与山西省农科院水稻专家合作,精心改良品种并获成功。2008年晋祠水稻亩产达1200斤, 大米的质量也逐渐稳定。随后,他给大米注册了“晋祠”、”晋之源“等有明显地方特色的商标,赢得各方关注和赞许。2010年,武拥军种植水稻1000亩、 玉米500亩、豆类等杂粮500亩,粮食总产量750吨,平均亩产375公斤,其中水稻平均亩产达到600公斤以上。

  为彻底改变家乡王郭村村容村貌,2006年以来,武拥军先后投资135万元对村外环路进行了硬化;投资300多万元建起王郭村幼儿园,该幼儿园至今仍 是太原市农村唯一一所四星级幼儿园;投资600万元建成村小学新校区和村农技培训中心;投资1000万元建成7000平方米的职业中学,用于培训本村及周 边村民;投资150万元建设文化综合楼,并完成了旧村的一期拆迁改造工程,使村民不出资就住上了新的住宅楼。

  2011年,武拥军又决定在自己老家探索农村建设新模式。最重要的举措就是,拿出他投身农业后成立的天泉公司超过70%的股份平分给每位村民,让公司利益与全村村民利益“结实”地捆绑在一起。

  王全     北京市怀柔区渤海镇北沟村党支部书记、长城脚下领路人

  荣誉:北京市优秀村官管理工作者、第十三届首都旅游紫金杯先进个人、北京市“群众心目中的好党员”、北京首届三农新闻人物

  事迹:王全抓住国家大力扶持农村建设的契机,多方筹措资金,从硬化街道、农户改厕、栽花种草等多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彻底改变了北沟村的村容村貌。 他身体力行,带领村干部和党员每人都承包了卫生区,按时清扫,风雨不误。在榜样的示范带动下,村民对环境卫生的认识逐步提高,维护村容村貌成了全体村民的 自觉行动。

  王全带领村民打造了一批展示京郊民俗、以健康时尚为主题的农家院。其中,由村集体出资建设的“北旮旯乡情驿栈”尤为突出。仅2010年一年,就接待了 旅游观光者3万多人次,实现纯利润40余万元。北沟村人均收入也从几年前的不足5000元跃升到2010年的14000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为进一步提高村民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北沟村在村主街道两边安装壁画,建文化墙、文化雕塑,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村民的素质得到了大幅提高,全村 逐渐形成了邻里和睦、互敬互爱的良好社会风气,也带动了治安状况的根本好转。尽管村民小院几乎都不设围墙和大门,完全对外开放,但却从来没有发生过治安案 件。

  在王全的带领下,北沟村先后被评为“全国民主建设示范村”、“北京市最美丽乡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还被外交部列为展示我国新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窗口”。

  杨茂才      讲信义的公司负责人

  事迹:2010年,包工头田某带领60多名农民工,在湖北华茂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一工地承揽了工程。2011年1月15日,田某因脑溢血突然去世,其生 前记录工钱的账本不知所终。此时,眼看春节临近,60多名农民工能不能领到工钱成了大问题。没有任何的凭证,人死债亡,不少农民工担心一年的辛劳就要打 “水漂”。

  公司负责人杨茂才知道此事后,立即安排专人主动上门找到这60多名农民工,让他们自报金额,登记造册,发放工钱。仅仅一周的时间,60多名农民工以各 自口说为凭,如数领到81300元工钱。拿到工资的农民工为讲信义的老板杨茂才送去了锦旗,而杨茂才也同样为农民工的诚信所动容——通过与财务和工地的仔 细对账,60多名农民工所报的账目与统计工资几乎分毫不差。

  在杨茂才成立公司后,就订下了一条规矩“无论企业怎样困难,农民工工资一分不能拖欠”。每承接一项工程,杨茂才首先要留足工人的预付款,保证工资的足 额发放。杨茂才还在公司内部建立了举报渠道,一旦接到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投诉,立即进行处理。公司成立至今,从业农民工达3000多人,没有发生过一起拖欠 农民工工资的事情。其公司也多次被国家工商总局、湖北省政府评为“重合同受信用企业”。

  赵德平           河北大厂评剧歌舞团演艺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荣誉:全国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文化系统先进个人、全国三下乡先进个人

  事迹:扎根农村,成就了赵德平的艺术人生,善于管理,又让他书写了另一段文化传奇。1982年,赵德平临危受命,出任大厂评剧团团长。熟悉农村的他, 提出了以小剧团为主,以现代戏为主,以服务农民为主的“三为主”的方针,把“庄户剧团”办的红红火火,把欢乐送到乡亲们中间。

  2009年12月,剧团改制之后更显活力。赵德平坚持扎根基层,写基层的事儿、演基层的事儿,《嫁不出去的姑娘》、《水墙》、《男妇女主任》等至今久 演不衰。这些来自农村生活的作品清新朴实,厚重深刻,带着浓浓的乡土味儿,演到哪里就火到哪里,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现在,剧团已发展为今天全国文化体制 改革的一面旗帜,发展到如今每年演出200余场,利润1000万元。

  2010年3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到大厂评剧歌舞团演艺有限责任公司考察调研时,赞许地说:“你的作品来自农村生活,又演给了农民群众看。这种扎根农村、贴近农民,为基层群众服务的精神很值得学习。”

  郑向东         中共巫溪县委书记

  事迹:作为“巫溪好书记”的郑向东,无论多忙,都不忘慰问困难群众;无论多累,他与群众在一起都是谈笑风生。每次下基层,他都要开展深入的调研,了解 基层组织建设情况,倾听群众呼声。郑向东把自己亲民爱民的情结提炼成《“把农民组织起来”――关于新形势下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思考》的调研文章,使出 了“硬功夫 见实效”的五招:用共同的梦想凝聚人心,用榜样的力量营造民风,用参与的方式实现互动,用群众的办法治理农村,用网格化组织覆盖城乡。

  3年里,郑向东出资8500元慰问困难农户17户,出资17700元慰问劳模,出资2700元慰问9户困难职工,出资3000元看望贫困党员10人,还出资近7000元看望7 名教师和13名老干部人,组织18000元资金慰问人武部、消防、武警及重点优抚对象。

  郑向东提出乡村旅游是巫溪发展一条路,为此他加大乡村旅游宣传力度、做大做强乡村旅游产业,切实为老百姓创收增收。他提出以群众工作为支撑、以社会建 设为基础、以生态文明为方向、以快乐和谐为特质的社会管理模式,还提出“五个乐和”的理念,即乐和治理、乐和人居、乐和生计、乐和礼仪、乐和养生。

  吴德显  种粮大户

  事迹:吴德显是黑龙江省孙吴县沿江乡大桦树林子村农民、科技示范户。2011年,他个人承包经营耕地面积达76580亩,其中经营本村流转耕地 30197万余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90%以上,粮食作物种植面积68898亩,粮食产量达到23900吨。经孙吴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权威专家测产认定, 在孙吴县今年小区气候低温寡照、干旱、冰雹灾害频发的情况下,吴德显合作社连片种植的作物单产水平位居全县前列。

  2011年,吴德显协调农技部门,在社内建立了农业示范园区,因实施了大型农机作业和提高了科技含量,经对比测算和权威测产,园区内大豆产量比合作社 其他地块平均每亩增产68斤,玉米亩增产280斤,水稻在孙吴县试种成功并获得每亩566.7公斤的好产量。园区田平均公顷增收900元以上。合作社还与 农户签订流转合同,由合作社连片统一经营,农户获得租赁费,国家粮补等惠农政策性补贴仍归农户。同时,合作社上与收购企业,下与农民签订种植和回收合同, “统一供肥、供种、统一机耕、超产归己、定价收购”。

  吴德显还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了农民收入。2011年,合作社解放的劳动力全部实现就地转移和外出务工,创造劳务收入1900多万元,同时合作社常年拉动本村农民在社内就业226人,今年又吸收56名劳动力社内再就业。

  张宝艳       “宝贝回家寻子网”创办者

  荣誉: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2009年度“十大法治人物”

  事迹: “宝贝回家寻子网”,是张宝艳创建的一个专门帮助被拐卖的、被遗弃和走失的、流浪乞讨儿童回家的网站。创办此网站是因张宝艳的儿子有一次跟着外婆出去玩, 不小心走散了,所幸只是虚惊一场,但这给张宝艳的触动很大。从那时起,张宝艳就开始关注有儿童被拐的不幸家庭。

  2002年张宝艳接触到网络,意识到这是寻亲最好的途径。 2006年,张宝艳辞去工作,专职做起了“宝贝回家”。创建初期,面临很多困扰。不仅没有工资,每月打电话都要花上千块钱。可是张宝艳没有退缩。随着网站 知名度的提高,陆续有四名志愿者无偿加入,他们每天在网上发布寻亲资料,还要随时跟进寻亲进展,并且与警方联络。他们没有周末,甚至每天工作时间超过十五 六个小时。如今,在“宝贝回家”志愿者组织登记注册的志愿者已逾1.4万人,成功救助和帮助离散儿童与家庭团圆达168多起。

  经过3年探索,张宝艳跟公安部门建立了合作关系,她提出“建立打击拐卖儿童DNA数据库的建议”得到公安部的采纳。DNA数据库为侦破案件、帮被拐儿童准确找到亲人,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郑定祥

  重庆好人

  事迹:郑定祥是万州城里的一位“棒棒”,妻子常年患病在忠县老家,他不得不每天背着竹杠和麻绳,在万州城里走街串巷,替人挑货谋生。2011年第一 天,他帮人挑了两大包价值近万元的羽绒服,却跟雇主走散了。老郑索性站在新城路农村商业银行外,等待雇主出现,可是雇主一直没消息。1月5日,他又通过女 人广场物管办和警方寻找雇主,也没有结果。1月6日,郑定祥的老伴周淑英突发尿结石和肾结石,住进了忠县石宝镇中心卫生院。老郑匆匆赶回老家忠县,带着常 年患病的周淑英做了手术。费用算下来一共要3000多元,而老郑只能拿出1000多元,其余的2000多元都是他跟左邻右舍借来的。然而在这个急需用钱的 关头,他对几天前从天而降的货物也丝毫没有动心。在安顿好老伴后,1月11日,老郑又急匆匆地返回万州,继续寻找雇主。1月14日,雇主陈先生终于出现 了。苦等近半个月后,老郑最终把两大包货物亲手送到陈的手中。经清点,编织袋里有棉衣和毛衣共计71件,一件不少,雇主很感动。郑定祥也因随口说出的那句 “缺钱不缺德”的话而感动大家。

  张燕          创办四环游戏小组

  事迹:2004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教授张燕为调查北京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现状走进润德立市场。她发现,这里学龄前子女虽然在父母身边,但由于缺少 关怀,他们大多处于“放养”状态。她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让父母通过某种组织形式,重新回到子女身边。就这样,一个民间互助小组“四环游戏小 组”偶然地诞生了,为北京新街口地区“润德立市场”的农民工子女提供近乎免费的学前启蒙教育。已有400多名学龄前孩子从这里快乐“毕业”。

  “四环游戏小组”始终坚守着“爱心、自立、分享、共建”的理念,成功地让家长重拾“孩子第一任老师”的使命,让儿童回归本真,并为北京城内流动人口儿 童们提供了享受学前教育的另一种可能。小组里的每个父母都是孩子们的“老师”,如果把所有值班的家长和志愿者加起来,共有老师将近40名。在小组的办公室 里贴着一张“家长育儿互助宣言”,其中详细列出了家长需共同承担的责任,如任教、出席家长会、为子女购买人身保险等,无所不包。宣言下方,20多名自愿互 助参与项目的家长都一笔一画签下了自己的姓名。每个月底,小组举行一次家长会,商讨小组的运作,并通报每个孩子的表现。每月还会举办一场大型活动,增进家 庭之间的感情。

  张朝起         北京市平谷区大华山镇挂甲峪村党支部书记

  荣誉: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京郊十大新闻人物

  事迹:1987年,张朝起放弃在镇机关工作的丰厚待遇,回村团结带领群众,立志改变家乡面貌。当时的挂甲峪仅有一条通向山外的不足两米的泥泞山路,严 重影响了村内经济的发展。张朝起深知“要想富,先修路”的道理。为了修路,他到处筹钱,并到县里各部门寻求支持,在他不懈地努力下,第二年春天,北京市山 区第一条村级柏油马路在挂甲峪诞生了。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要想富就得办企业。1990年,在张朝起的艰辛努力下,仅用半年时间,挂甲峪第一家企业--三联金属制品厂诞生了。靠做小农 具的厂子当年就获纯利7万元,以后每年都稳定在15万元以上,1995年又与新加坡天海公司合资,转向生产高压气瓶容器,1996年盈利达到40万元。

  2004年10月2日,胡锦涛总书记到北京视察时,张朝起作为京郊农村基层干部的代表,受到了胡锦涛总书记的亲切接见。2009年,挂甲峪村作为全市 第一批旧村改造试点村之一,户户住上了采用太阳能地下采暖和生物质能做饭的生态“小别墅”,从根本上改变了百姓传统的居住生活方式。在张朝起的带领下,挂 甲峪村荣获全国文明村称号。现在的挂甲峪,人人安居乐业,集体经济有了快速发展。2010年底,村集体总收入超过3200万元,人均收入达到了2.3万 元,比24年前增长76倍。

  926团队        为水稻试验亩产达926.6公斤做出贡献的团队

  事迹:9月19日,在湖南隆回县丰谷坳乡雷锋村百亩片试验田里,农业部组织专家对超级杂交水稻新品种“Y两忧2号”进行现场验收,实测平均亩产为 926.6公斤。这标志我国超级杂交稻第三期攻关目标——大面积亩产900公斤取得重大突破,中国超级杂交稻研究遥遥领先世界。

  这是袁隆平院士领导的科研团队继2000年,2004年分别实现了亩产700公斤,800公斤目标后,中国超级水稻研究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也是世界 杂交水稻史上迄今无人登临的巅峰。“杂交水稻是大家干的,过去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将来也必将是这样。”袁隆平谦逊地说,成绩归于大家!不光是杂交水稻 领域研发团队,还包括植保、土肥、推广等领域的专家团队和基层工作人员、种粮农户以及有关涉农企业等都为这项成果作出了重要贡献,都值得为他们庆功。

  为了育出新的超级杂交稻品种,团队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既要让稻苗长成理想株型又要考虑群体产量,光是一个品种的选育,最顺利都要四五年时间, 还需要品种之间的相互配合。团队里很多研究人员已连续好几个春节不能与家人团聚,至于阳光暴晒、跋山涉水,对于搞水稻的人来说更是“家常便饭”。他们的付 出在2011年得到了回报,他们感到很欣慰。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