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李立国:积极发展中国特色专业社会工作
时间:2011-12-21 10:04:40  来源:人民日报 

  近日,中央组织部、中央政法委、民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18个部门和群团组织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中央层面第一个关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文件。《意见》深刻阐述了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系统提出了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战略目标和政策举措,是指导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以及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充分认识发展专业社会工作的重大意义

  专业社会工作是以“助人自助”为宗旨,运用专业理念、知识和方法,为有需要的社会成员提供困难救助、矛盾调处、人文关怀、心理疏导、行为矫治、关系调适等多样化、个性化、专业化服务的职业活动。发展专业社会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是为应对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快速发展中产生的社会问题所作出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对化解社会矛盾、应对社会风险、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积极发展专业社会工作,是提高社会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服务需求的内在要求。专业社会工作是开展社会服务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是社会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社会工作人才是运用专业知识、方法和技能提供社会服务的专门人员,广泛分布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慈善事业、社区建设、婚姻家庭、精神卫生、残障康复、教育辅导、就业援助、职工帮扶、禁毒戒毒、矫治帮教、人口计生、应急处置等领域。积极发展专业社会工作,培养造就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并纳入党和政府的基层管理体系,在广义的社会工作中发挥辅助作用,对于创新社会服务理念、改进社会服务方式、完善社会服务机制、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提高社会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积极发展专业社会工作,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确保社会安定有序的迫切需要。许多国家和地区将专业社会工作作为一种社会协调和社会控制的重要手段,纳入整个社会管理制度中。在我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实践中,发挥专业社会工作在协调社会力量、扩大社会参与方面的作用,有利于推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发挥专业社会工作立足基层、面向群众的特点,为人民群众尤其是困难群体、特殊人群提供关爱服务,帮助解决个性问题,修复社会功能,促进社会融合,有利于增强社会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一定范围内从源头上、基础上解决社会问题,实现社会管理的关口前移、源头治理。

  积极发展专业社会工作,是建设和谐文化、营造诚信友爱社会氛围的重要举措。专业社会工作与和谐文化建设密切相关。专业社会工作讲求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专业操守,倡导尊重接纳、民主平等、诚信奉献的价值理念,坚持保障公平、维护正义的职业追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在社会服务中弘扬优良传统美德,传播良好社会风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建构平等互助、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和谐人际关系,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促进人们心理和谐,增强公民、企业和各种社会组织的社会责任,推进和谐社区、和谐家庭创建,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能够发挥促进作用。

  深刻理解中央关于发展专业社会工作的基本精神

  胡锦涛同志强调,“要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以中高级社会工作人才为重点,大力培养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重要决策,提出要“建立健全以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措施和制度保障,确定职业规范和从业标准,加强专业培训,提高社会工作人员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对发展专业社会工作、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做出了一系列部署、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刚刚发布的《意见》,对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作出了顶层制度设计。中央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出的这些政策精神和要求,为我国专业社会工作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证。

  深刻理解中央关于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基本方向。《意见》提出我国专业社会工作要坚持中国特色的总体要求,是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必须坚持的基本方向,也是我国专业社会工作发展必须恪守的根本原则。我国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优势,建立健全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基层组织体系,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化解矛盾、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等广义社会工作中具有主导作用。这是发展我国专业社会工作的特色所在,也是优势所在。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专业社会工作、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必须将专业社会工作的方法技巧、国际通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将专业社会工作纳入社会管理制度和基层组织体系,坚持党的领导、政府主导、突出重点、立足基层、中国特色原则,形成符合中国国情、体现时代精神、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模式。我们要深刻理解和坚定不移地坚持这个根本原则,确保我国专业社会工作及人才队伍建设的正确方向。

  深刻理解中央关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发展的目标任务。《意见》提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任务,就是要逐步建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选拔、使用、流动、评价、激励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体系;大规模开展专业培训,大幅度提升现有从事社会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逐步扩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规模;深化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改革,完善社会工作专业培训体系,初步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提高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职业待遇,加强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理论研究和宣传普及;加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使用力度,形成各地各部门共同推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态势,使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的数量、结构和素质能力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服务需求。这些目标任务既立足当前现实,又着眼长远发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前瞻性,我们要深刻领会,认真抓好落实。

  深刻理解中央关于社会工作专业队伍发展的政策要求。《意见》围绕专业社会工作发展以及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使用、评价等环节,提出了一系列政策要求。如在人才培养方面,提出要建立健全不同学历层次教育共同发展、专业培训和知识普及有机结合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政策;在人才使用方面,提出要以开发专职岗位和培育服务载体为重点,以畅通人才流动渠道为保障,逐步完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使用政策;在人才评价方面,提出要以职业道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职业水平评价为基础,逐步完善符合国情、与国际接轨、科学合理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评价政策;等等。这些政策措施是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发展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的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我们要深刻理解、全面落实。

  加快中国特色专业社会工作发展步伐

  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发展专业社会工作、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决策部署,以人才培养为基础,以人才使用和平台建设为重点,以专业服务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建设为保障,加大专业社会工作发展力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重要支撑。

  健全体制机制,逐步形成推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强大合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具有跨部门、跨行业、跨所有制和高度分散的特点。要按照《意见》要求,遵照党管人才原则,切实加强党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领导,加快建立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民政部门具体负责、有关部门和组织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格局。

  加强教育培训,加快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是推动专业社会工作事业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完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体系,改进教育培养模式,扩大教育培养规模,提高教育培养质量,不断扩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资源增量。抓紧健全社会工作专业培训制度,加强社会工作专业培训机构、师资队伍和教材建设,通过大规模的专业培训、在职学习、实践训练等方式,对现有社会服务人员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培训,不断提高他们开展专业服务、进行专业管理、搞好专业督导的能力和水平,逐步使他们成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加强平台建设,进一步拓宽专业社会工作发挥作用的空间。积极推动城乡社区设置专业社会工作岗位、社区工作人员提升专业社会工作水平,使社区成为吸纳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重要平台。加大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岗位开发力度,对以社会工作服务为主的事业单位,将专业社会工作岗位确定为主体专业技术岗位;对以社会工作服务为辅的事业单位,根据服务对象实际需求,合理设定专业社会工作岗位。加快建立一批覆盖各主要服务领域、专业服务能力强、管理科学规范的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不断拓展专业社会工作发挥作用的载体和平台。

  加强专业服务,充分发挥专业社会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当前,应针对我国社会建设与管理的薄弱环节与紧迫需求,重点强化五个方面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即强化城市流动人口服务、强化老年群体服务、强化农村留守人员服务、强化特殊人群服务、强化受灾群众服务。同时,做好其他社会成员的专业服务,使社会工作专业服务覆盖到所有有需要的个体、家庭和群体,不断增强社会服务与管理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作者为民政部党组书记、部长)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