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正处于重大的社会转型期,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多样性、选择性日趋增强,体制、利益的调整以及各种思想的碰撞带来矛盾和冲突,社会主体之间的关系变得日益复杂。越是在思想多元的背景下,文化整合凝聚、规范认同的作用就愈加凸显;越是在物质满足的语境中,构建符合当代国人生存状态和精神需求的文化就更加迫切。
说到文化,不少人认为会唱两首歌,背两首诗,说几段排比句,就很有文化,这只是浅尝辄止。即便是身怀绝艺的歌唱家、书画家,如果言行粗俗,道德低下,也只能是有体无魂,人们照样说你没文化。文化强弱不是以具体的文化样式而论,而是全方位深度的表现。那种“假古董吃香、真文物遭殃”的怪相,那些哗众取宠、过度包装的作品,是异化了的文化。
文化的根本功能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为社会生活提供意义系统和价值系统,使人不仅在物质生活上,而且在知识、道德、审美各个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以文化人”方能致远。同样的话题你讲的巧,同质的工作你做的精,同行的关系你处的好,大家就会从内心里敬佩你……实际上,这种由文化所彰显的软实力,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王道”一脉相承,具有一种安近来远的力量。
“物质文明的快速发展,呼唤精神文明疾步赶上。”这些年来,从文化立省到书香城市再到农家书屋,这种文化自觉、自信和自强的局面让人倍感振奋。与此同时,某些因文化失调而导致的发展误区也令人警思:一些地方不管基本史实竞相争抢名人、建庙造神,把保护传统文化变成了“祖先争夺”;有的地方则不顾客观条件搞大活动大景观大园区,将文化建设异化为“土木工程”。这种种现象说轻了是没文化,说重了就是害文化。
文化建设必须遵循文化发展规律,不是大干快上,一夜成名,需要长期涵养、积淀。就一个城市而言,在同等条件下,应该从区域和谐稳定看文化的社会调理功效,从经济发展质量、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看文化的底蕴根基表现,从文化创新能力看文化的精神气象格局,从人民群众满意度和安居乐业看文化的为民惠民成果。同样,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水平,也要以民风和不和、民心齐不齐、创新成果多不多、幸福指数高不高等一系列指标去衡量。
鲁迅先生曾说:“文化是骨髓里的东西。”文化发展繁荣不是空喊口号,而是知时好雨、润物无声;文化神采飞扬不是搽脂抹粉,而是静水深流、精气内行。始终坚持先进文化引领,以系统的理念科学谋划,以务实的态度把握规律,以超前的思维融会贯通,才能挥洒自如、令人向往,不断提高文化影响力、吸引力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