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9月20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国内多个省市血液储备告急 部分患者用血需自筹
时间:2011-12-16 09:20:05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郝保明 

         血荒年年有,今年更严重。连日来,国内多个省市的血液储备纷纷告急。“血荒”真成“顽症”?“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血荒”既有医疗服务增长导致临床用血量增加的原因,也暴露出公众对义务献血信任度不足,血液筹集机制尚待改进等深层次问题。

        “为血所困”:要手术先“自筹”?

北京市从7月就出现“季节性缺血”,有患者反映“北京各大医院闹血荒,患者要手术,亲人先献血”。

        在北京某事业单位工作的傅先生近期“为血所困”。他年届八旬的父亲跌伤,好不容易找到北京一家著名三甲医院准备手术,但万万没想到医院竟然“没血”。院方告知,病人手术至少需要使用1200毫升血浆,患者家属需“自筹”。

        傅先生和他的一名亲属分别提供400毫升血液后,还缺400毫升。此时有“高人”指路:血不够可以“买”。一打听,这“血价”高得惊人,每100毫升竟要1500元。

        被“找血”折磨得无可奈何的傅先生说:“真没想到‘血荒’如此严重,三甲大医院尚且如此,其他基层医院可能更加紧张。”

        上海市血液管理办公室的主页上,表示A型、O型血轻度紧缺的黄色预警信号一直醒目地滚动着。上海市175家用血医院都在根据预警减少源头支出,但只是缓兵之计。临近年底,各类手术需求囤积,血液供不应求、择期手术需要排队的局面更加严峻。

        我国目前的血液紧缺波及面越来越大,包括历来被认为无偿献血做得很好的城市也出现紧缺。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表示,11月份以来,随着北京市气温骤降,街头献血人数逐渐减少,但临床用血持续增加,血液库存量明显走低。

       根据卫生部数据,近年来国内血站的年供血量以12.6%的速度递增,临床用血中自愿无偿献血比例达到99%。但即便如此,临床用血告急情况依然难以避免,一方面用血需求增长远高于采血量增加;另一方面患者涌向大城市求医也造成了区域性“血荒”矛盾突出。

        献血率缘何走低?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人口献血率只有8.7‰,低于世界高收入国家的45.4‰和中等收入国家的10.1‰。

        部分城市血液需求增量明显,血液采集“靠天吃饭”。北京90%以上的无偿献血来自街头流动采血点,采集渠道过于单一。截至今年9月底,北京市医疗机构诊疗累计人次达1.15亿人次,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10.48%,临床用血量以每年10%至15%的速度增加,采血的增长态势却遭遇“瓶颈”,供需矛盾凸显。

        献血、用血观念需改进。从有偿到无偿献血,在过渡转型的过程中,无偿献血的理念还未在公民中广泛传播。在我国,无偿献血集中在大学生、军人等群体;加上有献血指标因素,许多单位和个人对献血觉得是完成任务,不会想到主动奉献。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血液科副主任医师陈勤奋说:“和国外择期手术一半以上用血量靠自身输血不同,许多患者会反对‘我都要手术了,还要让我先出血啊?’‘为什么人家能用别人的血,我却不能够用?’其实,自身输血在安全性等方面优势明显。”

        公民普遍存在社会诚信下降的担忧,这种不信任感直接冲击了无偿献血等公益性事业。除了献血影响身体甚至容易感染疾病等错误观念和忧虑,在今年上海进行的一项“不献血十大原因”的千人调查中,“担心血液被牟利”名列第二,凸显出大众对于采供血环节的信任危机。

         据了解,行业内个别机构的运作存在问题,直接挫伤公众献血积极性。除了全额财政拨款,也有的采供血机构是差额财政拨款,甚至有个别自收自支搞经营。

        上海大学教授邓伟志认为:“采供血机构要加强自身建设,做到运行体制规范化、透明化,坚决保证公益属性。”

        许多市民还对“无偿献血,有偿用血”表示不理解。业内权威人士指出,目前自愿献血最大的激励因素是献血者可以免费用血,这样的制度激励对于大学生和外来人员吸引力很大,但是随着医保覆盖面和报销额的提高,免费用血的激励措施正在逐步失灵;更有无偿献血者反映,免费用血手续繁琐。现在依然缺少措施,可以广泛调动起全民和企事业单位参与献血的积极性。

        缓解“血荒”,回应公众疑虑

        要缓解“血荒”,必须提高献血率和公众献血热情,首要面对的问题就是有效回应公众的疑虑,把本应崇高的献血事业和血液使用情况及相关信息,向社会公众公开透明。

        上海市血液中心主任、世界卫生组织输血合作中心主任朱永明等专家建议,面对“信任危机”,有关部门应发布一些及时、准确和有效的回应信息。长远来看,仍需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支持无偿献血。

         除了广泛深入宣传发动外,方便和优化献血环境,做好血液“开源”和“节流”,也是破解“血荒”的有效抓手。

        “我们将依靠新技术,延长血液保存时间‘丰季多储存’。”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主任刘江表示,为了延长血液的“保质期”,从去年开始,北京市已经将应用于RH阴性稀有血型保存的超低温冷冻红细胞技术应用于普通血型。这意味着原本只有35天保存期的血液,将能在零下80摄氏度的超低温环境下冷冻储存数年。此外,京沪等地正纷纷开展建立献血网络平台、预约献血等探索。

        陈勤奋认为,解决供需矛盾需“开源节流”,广大医务人员都要具备节约用血的观念,严格临床用血指标,“其实一些时候病人失少量血的风险要远远小于输注异体血的风险。”

        专家建议,血液募集是公益事业,其检验、储存的成本究竟多少,应有更精细化的核算,也应逐步向公众开放查询。同时,逐步改进现行的献血者可以免费用血的激励机制,建立无偿献血长效机制。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