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7日
星期三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王秉忱:快速城市化与保护水生态
时间:2011-11-05 11:05:34  来源:城市化网 

 
1131c4b8f251bfa9039ec63efcb1f93d.jpg
 
    国务院资深参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环境中心主任、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副主任

 在城市化进程中必须把生态建设,特别是水生态建设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坚持“人水相亲、自然和谐”的水生态安全理念,以水生态安全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与促进城市乃至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有关我国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的水资源、水生态与水安全问题如下:

    城市水资源短缺。目前全国656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问题。其中有136个城市缺水情况严重。1999年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水资源紧缺形势更加严峻,50%的城市地下水不同程度地遭到污染,有些城市甚至出现了水资源危机。包括很多地处江南水乡的城市也闹水荒,主要原因就是水污染严重。究其原因,很多城市已不能再简单归结为资源型缺水或者水质型缺水,越来越多的城市在迅速发展中忽略了其环境承载能力,延续多年的生态平衡被打破,形成了更为复杂的生态型缺水。

    城市水质污染。据统计,全国七大水系的411个地表水监测断面中有27%为劣V类水质,基本丧失使用功能。重点流域40%以上的断面水质没有达到治理规划的要求。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了“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现象,近岸海域赤潮和三峡库区支流“水华”现象接连发生,如“三湖”地区:安徽巢湖、江苏太湖、云南滇池。至今,三湖水污染治理仍收效甚微,而投资已达数百亿之巨。目前,华北平原的地下水污染相当严重,海河平原的污染已经触目惊心。但这样严重的水质污染长时间以来并未得到重视,主要有两方面原因,其一,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的时候,往往选择高污染高耗能这些能较快拉动GDP增长的化工企业,而这些企业又往往建立在江河密集地区,有很多企业都是直接排污。其二,是在这些污染区域内生活的群众都是弱势群体,他们根本没有话语权,在政府部门的庇护下,“掩盖了水污染的严重性”。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对城市自然水系统的破坏也在加剧。以北京为例,持续的、大规模的人口增长和城市扩张更导致了水资源需求的巨额增长,加大了缺口。统计数据显示,北京水资源总量为21.84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值37.39亿立方米减少42%,但用水量却达到了35.5亿立方米,比2008年增长0.4亿立方米。北京的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为2.58%,而净输入人口增长率为2.24% ,也就是增长的人口中有86.77%都是净输入人口。按每个人年均生活需水量80立方米的计算,每年光净输入人口就需要增长3534万立方米的水量。如果不采取积极措施,估计到2030年中国将被列入严重缺水国家。此外,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的生产活动和特殊地面结构共同作用于大气,使大气边界层的特性发生变化,从而形成了城市热岛效应、雨岛效应。

    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一定要注意保护水资源和水生态,做到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实现城市区域内水资源合理与优化配置,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的正向效度,保证社会经济、资源、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首先,要将城市水资源综合利用纳入城市整体规划中。应该对地区宏观经济状况与城市化的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水资源利用状况综合加以考虑,对需水、供水和水质保护并重,并深入分析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要把城市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纳入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并作为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涉水工程的控制性规划。

    其次,要保持水的需求与供给间的平衡,污水的排放与水污染治理间的平衡。建立健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强化饮用水水源地和入河排污口的监督管理,完善水源地污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规划建设城市应急水源建设,制定城市供水应急预案。完善水生态污染的补偿管理机制,实现污染主体与治理责任的统一。

    再次,要注重城市河流、湖泊、湿地等水系统的保护,把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结合。比如,城市滨水空间往往是一个城市能见水、近水、亲水的特色景观环境,也是一个城市建设和开发的热点。城市滨水空间规划是对城市滨水空间的功能、空间、景观、环境、设施等各方面所进行的综合性设计,其目的在于创造生动、优美城市水空间形象,从而大大改善城市水生态。此外,对河流的保护还应倡导“亲近自然河流”,实行 “自然型护岸”技术。

    最后、要创新城市水利投融资机制。作为带有公益性质的环境保护投资,城市水利融资要实现多元化。可以通过以投融资机制改革和水价改革为城市水利建设融资。具体方法是通过资本运作,盘活存量资产,积极寻求来自境内外的融资合作,拓宽投融资渠道,构建融资平台。

    淮安具有“四水穿城”的水资源优势,相信淮安在做足“筑牢水安全、做美水生态、扮靓水景观、彰显水文化”的“四水”文章中将实现城市化进程的可持续发展。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